【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特稿】
眼科名醫蔡瑞芳昨天宣布今後不再進行準分子雷射層狀角膜成型術後,不僅在眼科醫學界投下震撼彈,也讓廣大近視族群開始省思手術的必要性,進而選擇最適切的醫療模式。長期看來,他的行動帶給各界更多思考、提醒消費者三思而行,未嘗不是好事。
眼科醫學界一再說明準分子雷射層狀角膜成型術(LASIK)以及更先進的飛秒雷射安全無虞,術後併發症比率不高,但短短一天以來,近視受術病患詢問電話大增,連英國也傳出有許多受術病患出現併發症等事實看來,事情並不是部分強力推銷雷射手術的診所或醫師說的那麼簡單。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副教授陳克華形容的,視力矯正有如「潘朵拉的盒子」,蔡瑞芳昨天掀開後,想再蓋回去已不太可能,所有事情全都攤在陽光下,只會越辯越明,民眾也可以從中看得更清楚。
不管未來發展如何,至少蔡瑞芳震撼性的決定和宣言,提醒民眾在受術前深思並研究更多手術的正負面訊息。尤其長久以來台灣醫療一直處於資訊不對稱的狀態,民眾所知有限,往往醫師說了算,就算事後出現後遺症,大多數患者也不知該如何確保自己的醫療權益,遑論求償。
因此,衛生署不該只消極地以醫學文獻不足為由,一味強調雷射矯正手術安全無虞,否則徒然給國人在捍衛眼科界商機的印象。而應趁此機會,主動蒐集並調查國內現有各型雷射近視矯正儀器的安全性,若發現某些儀器確有較高的術後併發症,即應要求退役,如此才能確保民眾醫療權益。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