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臨床顯示,約一成高血壓患者屬於「頑固型高血壓」,怎麼乖乖服藥,血壓都降不下來,因血壓過高感到頭暈,心血管風險也大增。衛生署最近核准「腎交感神經阻斷術」治療,台北榮總則在昨天完成國內第一例手術,術後三個月後,血壓應可漸漸下降。
一般高血壓患者用兩到三種藥物,就能控制血壓到收縮壓140、舒張壓90毫米汞柱以下,但約一成患者是「頑固型高血壓」,吃到三種以上藥物還是效果不彰,估計國內約有數十萬人。
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殷偉賢說,老是處於血壓高,不僅整天頭暈腦脹,也會增加心臟衰竭、腦中風、腎臟病的風險。
最近衛生署核准「腎交感神經阻斷術」,台北榮總則在昨天執行了三例手術。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從今天起一連三天舉行年會暨學術演講會,會中發表這項治療方法,心臟學會理事長林幸榮表示,交感神經一興奮會造成血壓升高,阻斷其中的腎交感神經,即能有效控制血壓。
手術時難度並不高,類似心導管的治療方法,在患者的股動脈打一個小洞,因此傷口不大,手術時間約一個多小時。林幸榮說,術後也不會影響患者本身的腎功能。
不過,林幸榮強調,有些高血壓患者沒有乖乖服藥,隔天吃、或是開三顆藥卻只吃兩顆,使得血壓控制不良。因此,要三次門診的收縮壓平均超過160毫米汞柱、持續兩周以上的定期服藥、腎功能不能太差的成人患者,才符合這項手術的適應症,而且目前需自費。
根據國外經驗,術後三個月患者的血壓會慢慢下降,一年後平均收縮壓可下降27毫米汞柱、舒張壓可下降17毫米汞柱,因此,患者還是得搭配服藥、再視血壓降幅慢慢減藥,才能將血壓控制在理想範圍。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