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趙容萱/南區報導】
中市32歲游姓婦人產子後3天出院,她的丈夫發現原本活動力強的嬰兒,突然臉部發黑、呼吸微弱,經送醫急救,確定是先天性心臟病主動脈弓窄縮造成心臟衰竭,手術後救回一命。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先天性心臟病科主任陳豐霖說,先天性心臟病是新生兒猝死主因,但症狀不明顯,早期診斷不易,易被誤認為其他疾病,往往延誤就醫,造成猝死危機。
先天性心臟病以主動脈弓窄縮最常見,就是心臟供應全身器官流經的血管,在輸送到主動脈時發生一段緊縮狹窄或中斷,導至血流阻塞,甚至供血中斷。
胎兒罹患主動脈弓窄縮,原本可利用開放性動脈導管將血液送到心臟,但嬰兒出生後96小時,開放性動脈導管會逐漸縮小、閉合,屆時若主動脈弓窄縮導至血流阻塞,甚至供血中斷,會臉部發黑、心臟衰竭甚至休克。
陳豐霖說,先天性心臟病主動脈弓窄縮事前無徵兆,嬰兒出生後活動力都很正常,往往是離院後返家或住進坐月子中心的4到7天發病、猝死。
為避免悲劇不斷上演,產前胎兒心臟超音波檢查很重要,早期發現及早擬定治療方針,可獲得良好預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_advocacy.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_advocacy.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