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40年前,心臟病童的醫療費用是家中極大經濟負擔,為了不讓家長為了籌錢而心力交瘁,心臟病兒童基金會於40年前成立,如今至少延續超過4500名病兒瀕臨停止的心跳。
心臟病兒童基金會是國內第一個醫療基金會,由當年自美鑽研小兒心臟醫學返台的台大小兒科醫師呂鴻基發起成立。今年八十高齡的呂鴻基回憶,健保未開辦之前,許多先天性心臟病童一次開心手術,大約要4萬元(相當於今天的40至50萬元),不少家長被迫放棄。
當年任職於中央日報的朱宗軻,在報上呼籲成立基金會的重要性,新聞披露後,捐款如雪片飛來,有位楊太太把先生慶生費用省下1萬元,感動許多人。
呂鴻基表示,台灣每一千名新生兒有10人罹患先天性心臟病,基金會初期目標是「一月救一心」,後來增加為「每日救一心」,1971年成立至今,已為200名萬心臟病童提供醫療轉診及補助,4500位兒童因手術而重生。
22歲的蔣承孝,左心室發育不全,做過近10次心臟繞道及心導管手術,他感恩醫師讓他活過來;心室中膈缺損的家瑜,如今是個健康高中生,她昨天特別自彈自唱一首「牽手」,表達她對父母與基金會的感恩。
集結12名心臟病童生命故事的「愛,在每個心跳」新書,昨天出版,記錄幼童殘缺的心臟,經醫師悉心治療,終於健康的跳動著,成為生命奇蹟見證者的故事。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