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手臂量血壓可能落伍了,研究發現,中央動脈血壓更能預測未來心肌梗塞機率。台北榮民總醫院研發在傳統血壓計加裝晶片,希望未來量血壓時,能夠同時知道中央及周邊動脈血壓。
傳統血壓計紀錄上臂動脈血壓,量測的收縮壓與舒張壓數值,是追蹤高血壓及預防心血管疾病重要依據。但根據台北榮總10年前針對一千多位金門民眾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紀錄頸動脈波形得到的中央動脈血壓,比從手臂測量的周邊動脈血壓,更能準確預測心血管疾病。
台北榮總教學研究部主治醫師鄭浩民表示,中央動脈較靠近腦部及心臟,血壓數值較上臂周邊動脈血壓更能反應身體狀況,但中央動脈血壓傳遞到周邊時,會產生所謂局部反射波,使血壓數值被放大,所以周邊動脈血壓比中央動脈血壓,大約高出5至10毫米汞柱,若兩者差距小於5毫米汞柱,就得小心可能有動脈硬化問題。
鄭浩民解釋,動脈硬化患者的動脈彈性較差,當中央動脈血壓傳遞到周邊時,局部反射波較小,使兩者數值差距縮小,此醫師可依據兩種血壓數值,判斷患者是否有心血管疾病。
目前市面上雖然有非侵入性血壓機可量測中央動脈血壓,但造價昂貴,動輒30、40萬元,且需由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操作,臨床醫師及民眾無法自行量測。現在台北榮總發展波形分析技術,在傳統血壓計內加裝晶片,能精確量測中央動脈血壓,目前正準備做臨床驗證,預計1、2年內可上市。
醫師建議,有高血壓問題或民眾健檢時,追蹤中央動脈血壓可作為早期治療心血管疾病依據;另外,睡眠障礙患者也可透過中央及周邊動脈血壓數值變化,以瞭解是否有動脈硬化問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