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83歲江伯伯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又有主動脈瓣狹窄,但是年事已大,若剖開胸部恐有風險,台北榮民總醫院替他改以免開心式的主動脈瓣狹窄置換術,江伯伯已復原出院。
65歲以上長者,由於年紀老化、糖尿病、高膽固醇等原因,容易造成主動脈瓣狹窄,當心臟收縮時,這些鈣化的主動脈瓣葉無法打開,心室變肥厚,進而影響冠狀動脈血液循環。
台北榮總心臟外科主治醫師張效煌說,主動脈瓣狹窄早期沒有症狀,常要等到疾病末期才會有心絞痛、暈厥等症狀,但只要一有症狀,病人的預後都不好,尤其是有心臟衰竭症狀的病人,一年死亡率是25%,兩年死亡率是50%,其中超過一半是猝死。
目前主動脈瓣置換手術,是唯一有效治療嚴重主動脈瓣狹窄治療方式,但多數醫院進行主動脈瓣置換手術的死亡率,大約是2%至8%。
台北榮總昨發表免開心式的主動脈瓣狹窄置換手術,在胸口開6公分傷口放入導管,再置放瓣膜支架,有別於傳統的開心術要在胸口開22公分,北榮上月已替83歲、85歲及82歲,合計250歲的三位病人,以此手術並出院。
目前國外如日本、新加坡均已有發展此手術,台灣則由北榮率先採用此手術。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