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導管檢查/確診心肌梗塞把最後一關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報導】
很多患者因胸口不適、氣喘急診,檢查為心肌病變、心肌功能不良,有些心肌病變患者急性病發前甚至無徵兆;不少患者則長年因患有高血脂、高尿酸,高血壓加上工作勞累等因素導致心血管疾病。部份患者經核子醫學心肌灌注檢查發現有心肌缺氧現象,醫師建議再做心導管檢查,有些患者卻不願意。
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修豪指出,心肌梗塞仍藉由抽血與心電圖診斷,經抽血若發現心肌酵素升高逾正常值,代表心肌受損傷,目前是診斷心肌梗塞的必要條件,若加上心導管與心電圖檢查確認,即可確診。
心導管種類不少,台東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邱威儒指出,最常見的是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而這是目前診斷冠狀動脈疾病最準確的方法。冠狀動脈攝影是在局部麻醉之下,由股動脈或橈動脈置入導管,沿著血管到達心臟的冠狀動脈,注射顯影劑,在X光下檢查是否有阻塞。
由於技術進步,目前絕大部份心導管檢查可由手腕的橈動脈進行檢查,可減少由大腿股動脈進行檢查所帶來的併發症,以及術後必須壓迫止血、平躺六小時以上的不適。
至於血壓、脈搏等指標,醫師表示並非確診心肌梗塞的要件,民眾也無法依賴上述指標自我判斷。
根據文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小於四十歲者西方人約佔百分之二│六,而日本人大約佔百分之一點六,台灣的數字與日本接近。不過,約八成心肌梗塞的年輕病人有抽菸習慣,抽菸會增加血液中的纖維素原濃度、促進血小板凝固、並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對有家族病史者,醫師建議定期做健康檢查。
心導管檢查技術歷經數十年發展,醫師認為,技術上相對安全,但凡是侵入性檢查都會有風險。目前全世界心導管檢查的風險,據統計合併症約有百分之一,包括血管穿刺部位假性動脈瘤、心律不整、腦中風或全身性動脈栓塞症、動脈血管損傷等,嚴重者甚至會造成病患死亡。雖然侵入性檢查仍有風險,但是如果心臟冠狀動脈有問題,倘若不檢查或是治療,依然會有心絞痛、影響生活品質、心肌梗塞或是猝死的可能。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天冷防猝死!1分鐘檢測你的護心指數
他停止呼吸心跳近1小時 大千醫護救回彷如重生
寒流席捲機車通勤族 心臟科醫師透露禦寒小撇步!
就醫數大減 心臟內科求診反增
醫病天地/急凍 醫師籲保暖防中風
回溫隱憂…全台猝死案拉警報
別直衝山頂賞雪 醫:幼童5成會有高山症
疫情爆發、不敢就醫 這病患者就醫人數卻逆勢成長
天冷血管緊縮血壓易飆升 慎防5種心血管疾病發作
詭異!雲嘉上午10人猝死 醫師:溫差遽變最危險
寒流瘋高山追雪 醫師籲穿雙防水鞋再上
低溫猝死?彰化縣4長者送醫到院前無呼吸心跳
宜蘭2老人睡夢中猝死床上 醫師提醒寒流該注意的事
今晚K.O「霸王級」寒流!醫師、料理網紅教這樣做
免鋸開胸骨!微創手術助阿嬤擺脫急診人生開心迎春
高血壓比主動脈剝離更可怕!日常「致命飲食習慣」曝光...超多人每天都吃
在家量血壓,怎麼測才準?專家:不同族群有不同測量時間
病患吃藥防腦中風 竟自行減藥量導致血塊增生
腳出現「6大症狀」超不妙! 久坐、久站小心下肢阻塞釀截肢
寒流全台急凍 醫師提醒溫差大威脅心血管病患安全
寒流來襲醫師提醒保暖 出現心肌梗塞症狀要立即就醫
胸悶、胸痛就是心臟病發作?醫師解析,這些非典型症狀更致命!
寒流發威頻傳猝死 專家籲跨年嚴防「溫差大」
青壯年莫名昏倒 當心先天性心臟猝死
寒流來襲卻不暖身跑步 醫師:容易心肌缺氧猝死
中風者容易肩膀疼痛?做對復健治療能緩解!
量血壓該量左手還是右手?最新研究揭正確量法測風險
國光副董愛子跑步猝死 醫師:運動時胸悶應馬上停止
高血壓、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小心缺血性腦中風 醫:這種飲食法可有效改善!
45歲到75歲是猝死高峰期 醫師教你辨別5種猝死類型
猜你喜歡
噁!67歲男後腦長巨大粉瘤 醫生花3天擠完「蛋沙拉膿液」
最燒錢的病!有鮪魚肚要注意 醫曝「6飲食習慣」會害腎出問題
宜蘭2老人睡夢中猝死床上 醫師提醒寒流該注意的事
吃到沒熟的豬肉會怎麼樣? 恐怕不是拉肚子而已!醫曝「驚人下場」
詭異!雲嘉上午10人猝死 醫師:溫差遽變最危險
天冷特別容易便秘?9大原因曝光!不是多吃菜就好
他看牙診療一半臉上被滴「濕黏液體」 真相曝光氣炸了!
喉嚨痛不一定是感冒!耳鼻喉科醫:幾種喉嚨痛別輕忽
手癢擠痘卻雙肺感染險喪命 醫:危險三角區勿擠
8千萬人曾發生腦中風! 解剖「 大腦各部位急性中風症狀」...小心慢性致殘
吃蔬果助順暢,醫師點名這些水果更難消化
寒流席捲機車通勤族 心臟科醫師透露禦寒小撇步!
常滑手機會讓記憶力衰退? 專家曝「驚人真相」
他停止呼吸心跳近1小時 大千醫護救回彷如重生
為什麼腳跟總是反覆龜裂、粗糙?醫曝愛做2件事惹禍
回溫隱憂…全台猝死案拉警報
「踮腳尖」好處多!在家就可以做的三款運動,遠離肌少症還能排濕氣
7月大女嬰吞洗衣球急送醫 醫:洗衣球像糖果小心誤食
便便好臭是腸道警訊? 出現「3形狀、4異色」小心身體快壞了
天冷血管緊縮血壓易飆升 慎防5種心血管疾病發作
鍛鍊肌力讓膝關節勇健 簡文仁教你最有效的抗阻力運動
哈佛研究證實:80%的痛風可預防 做到一件事最重要
「酸性體質」不只讓人肥胖,還會加速老化速度 醫師教如何你打造好體質
「殯葬天王」李世聰罹神經膠質細胞瘤 醫:幾乎都是惡性的!8症狀時,必需懷疑腦瘤的可能
冬季皮膚乾癢抓到破皮流血! 常做「4行為」小心癢爆...你中了嗎?
生活中哪些動作很傷膝蓋?4種不良動作超傷膝
你以為的餓只是大腦覺得餓!「假性飢餓」 當心掉進越吃越多的陷阱
打玻尿酸、PRP只適合早期關節炎 2招降低膝蓋負擔
寒流來襲發熱衣夯 醫師:這4種人可能愈穿愈癢
倒插睫毛找醫美「割雙眼皮」? 醫籲術前搞清楚狀況
別直衝山頂賞雪 醫:幼童5成會有高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