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輕微低血壓不用太擔心,嚴重者必須治療。中西醫師廖桂聲表示,血壓降低後,血流變慢、血凝成分增多,往往合併形成腦和內臟器官血栓。
廖醫師指出,低血壓多為先天不足或後天失調,進而導致氣血陰陽不足、臟腑功能失調,屬傳統中醫眩暈、虛勞、暈厥等範疇,嚴重者應按照中醫辨證治療,常以心、脾、腎三臟氣虛或陽虛為主,但往往三臟之症參雜互見,需加以辨明。
在臨床意義上,確認低血壓在於和患者個人平時的血壓做比較,一般多以收縮壓小於70豪米汞柱,或比過去降低40豪米汞柱左右來確定。若患者長期血壓過低,容易導致血液無法順利流向腦部,進而造成腦部缺氧,所以患者才會時常感到頭暈、心悸、發抖、畏寒、全身無力、蒼白,甚至失神休克等症狀。
廖桂聲醫師強調,體質性低血壓與體質瘦弱有關,常見於中年女性,多有家族史,無自覺症狀,只是容易疲勞而已,並不需要治療,只要做點可增強體質的運動即可。
症狀性低血壓則是由某些疾病或藥物所引起,如服用降壓藥物、脊髓空洞症、風濕性心肌病及慢性營養不良等。
※延伸閱讀》
.是否低血壓 連三天測量記錄
.姿勢性低血壓 老人常見
.姿態性低血壓多屬氣虛 宜補中益氣
【2009/05/18 台灣新生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