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竭的心臟像操練過度的皮球,最終會因缺乏彈性而疲軟無力,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統計,3成2的患者的患者半年內會再次住院,確診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成1,但超過5成患者不瞭解心臟衰竭的危險因子,直到初次急診送醫才知道罹病。
74歲的武伯伯就是典型案例。武伯伯10年前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經心導管手術後挽回性命,但不曉得心臟因此受損,已屬心臟衰竭的潛在患者。去年四月陸續開始因感冒出現咳嗽,一咳就是3個月,且逐漸加劇變成呼吸急促、呼吸困難與肺積水,影響食慾,體重也急速下降,緊急送醫後才知道心臟衰竭,一度發出病危通知,所幸心導管手術與心臟衰竭藥物讓狀況回歸穩定,目前仍能正常運動、旅遊。
新光醫院教學研究部副主任兼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指出,心臟像幫浦,推動血液到全身再流回,當幫浦的馬力不夠,無法順利的推動血液時,就稱心臟衰竭。心肌梗塞患者因心臟已有部分損傷,因此是心臟衰竭的高風險群,其他如瓣膜性心臟病、擴張性心肌病變、高血壓性心臟病等疾病,也都可能引發衰竭。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統計,高達32.3%的患者半年內會再次住院,確診一年內死亡率達21.9%,卻因沒有明顯特殊的早期症狀,容易讓人忽略。
有鑑於國人對心臟衰竭瞭解太少,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今日為其發表「疲球心」別名,執行長林俊立表示,「疲球心」的概念傳達衰竭的心臟因不夠力,無法輸出足夠血液供應全身,因此比正常心臟腫大卻又疲軟無力,就像疲乏的皮球,盼藉此讓民眾更關注心臟的疲累程度。
洪惠風說,心臟衰竭常見症狀如咳嗽、累、喘、水腫等,惡化到一個程度,可能一躺下就喘到無法呼吸,必須整晚坐著睡。高風險民眾可在小腿內側骨頭部分,以大拇指按壓5秒鐘,觀察是否凹陷起不來,確認是否有水腫,若發生水腫,須告知自己的醫師,協助其診斷是心臟衰竭或其他疾病。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