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陳麗婷】
一般人難免會有腹瀉、腹痛等症狀,但並非每次腹瀉都是單純吃壞肚子、感冒;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級醫師林隆煌表示,細菌性腸炎容易和急性闌尾炎混淆;如果服用抗生素兩三天後仍未好轉,就要懷疑是否為急性闌尾炎。
林隆煌說,細菌性腸炎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發燒等症狀,多數人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就可好轉,老人等免疫較差者要適度給予抗生素治療;而急性闌尾炎初期上腹部或肚臍旁會悶痛,嚴重時會出現右下腹部壓痛或發燒。
急性闌尾炎是一種很普遍的腹部急症,林隆煌說,有5%到7%的人,一生中可能會發生闌尾炎,常發生在10到30歲間,早期症狀不一定明顯。典型闌尾炎發作過程,病人在肚臍周圍或上腹部會出現持續性或陣發性疼痛,幾小時後會出現右下腹部壓痛,嚴重時會發燒或整個下腹部疼痛,當出現嚴重症狀時,代表闌尾可能壞死或穿孔,出現腹膜炎等併發症。
造成闌尾炎的主要原因有糞石、果核、寄生蟲等阻塞闌尾,此時若有細菌滋長,就會引發闌尾炎,臨床上闌尾炎很容易和細菌性腸炎易混淆。
林隆煌表示,細菌性腸炎多數由非傷寒性沙門氏菌造成,主要是吃了受細菌汙染的食物或飲用水,經過6至48小時的潛伏期後,病患會產生嘔吐、噁心、腹痛、腹瀉、血便等症狀,有些人還會出現發燒、寒顫,但多數患者只需多補充水分、電解質就可緩解。
他提醒,細菌性腸炎盡量不要給患者止瀉藥,以免毒素無法排出體外,讓病情更加嚴重;新生兒、老人、免疫力低下等人,還需給予抗生素治療。
要診斷闌尾炎可觀察按壓腹部時的痛點,林隆煌說,闌尾炎初期的痛點通常在肚臍上或周圍,24小時後腹痛位置移到腹部右下方,且伴隨發燒、白血球上升,一旦穿孔,疼痛點會轉為在肚臍正下方,且不管是否按壓都會感覺疼痛。
此外,闌尾炎引發的腹瀉較輕微,且帶有黏液;細菌性腸炎引發的腹痛主要在肚臍周圍,且腹瀉量非常多、明顯帶有血絲。林隆煌提醒,腹痛腹瀉病患以抗生素治療二、三天後,仍然發高燒且腹瀉、腹痛不止,身體理學檢查時有下腹壓痛、腹肌僵硬、血中白血球居高不下等情況,就要懷疑是急性闌尾炎併發腹膜炎。
【2014/11/23 聯合晚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