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謝男因小腸人工肛門造口位處骨頭邊緣,腸子高度未突出造口,導致造口口袋黏不住,謝媽媽隨時得處理外露糞水,經台中慈濟醫院醫師重建造口,謝男母子終於擺脫糞水外漏窘境。
台中慈濟醫院今天表示,4年前,謝男因車禍頸椎受傷四肢癱瘓、腹部鈍挫傷,緊急手術切除壞死腸段,靠小腸人工肛門排便。疑因當時為了保命,未注意造口的口袋無法貼住密合,糞水外漏,讓照顧的母親夜夜無法安眠,必須隨時清理。
謝男母子四處求醫,卻沒有醫院接手,病人與母親身心俱疲熬過將近1500個日子。慈濟社區志工訪視發現謝男母子的苦楚,轉到台中慈濟醫院。
大腸直腸科主任邱建銘檢查發現,謝男的造口位在骨頭邊緣、腸子高度未突出造口,導致造口袋完全貼不住。
邱建銘表示,小腸造口一天分泌1500毫升糞水,量大且含消化酵素,皮膚遭侵蝕會變紅,照顧更困難。但謝男傷口旁沒有一寸破皮,可見媽媽照顧多用心、多辛苦,也明白母子的壓力已瀕臨崩潰。
邱建銘先補充謝男營養讓他恢復體力,經8小時手術,剝離沾黏,重新縫合斷端後,把小腸位置移到右側肋骨下緣拉出來,最後把小腸拉出造口,造口位移5公分,達到好的照顧目標。
邱建銘說,腸子裡沾粘得一塌糊塗,必須耐心一一整理好,再從造口拉出;還要突破小腸跟肚皮沾粘,縫合反覆發炎造成的2公分厚厚疤痕。
術後,護理師協助照顧技巧指導,讓謝媽媽照料更簡單,造口不再是行動阻礙,年輕的病人終於不必一直臥床,期待換坐輪椅,展開新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