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腹主動脈瘤像不定時炸彈,平時沒症狀,一旦動脈破裂出血,可能休克導致肝腎受損,死亡率達九成。醫師表示,早期接受微創支架置放手術,可降低危險。
91歲鍾老先生起居正常,日前因鼠蹊部疝氣就醫,意外發現腹部下方有個搏動硬塊,檢查竟是10公分腹主動脈瘤,醫師立即安排腹主動脈支架置放術,手術順利,復原良好,隔天能進食。
馬偕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簡禎彥表示,腹主動脈支架置放術是在兩側鼠蹊部切開2公分傷口,由股動脈往上延伸,之後再置放支架包覆的人工血管,過程約3小時,等於「打造一條新海底隧道,避免原道路坍方意外。」
簡禎彥解釋,腹主動脈瘤外觀膨大,成因與高血壓密切相關,不少高血壓患者合併動脈血管硬化,血管壁彈性變差,一旦血壓太高,血管長時間受壓力衝擊,恐造成血管破裂、危及性命。
簡禎彥說,傳統腹主動脈瘤手術從肚子中間切開20公分,再放置人工血管,傷口大、復原慢,易感染。支架微創手術的傷口小、復原快,大幅降低術後腸胃道蠕動變慢或沾黏等併發症,且健保給付,民眾可省40、50萬元。
台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前主任賴曉亭建議,腹部動脈瘤不易發現,60歲以上民眾若摸到腹部搏動性硬塊,或頸動脈、腰、背疼痛,應立即就醫檢查。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