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鍾尚良/北縣新店;記者詹建富/整理】
去年七、八月間,上班、上課之餘,為了補強外語能力,特別去報名了外語補習班!
那陣子我下了班便南、北兩地奔波,從新店到深坑,再從深坑飛往板橋最後回到新店。處於車潮高峰,時間被壓榨得緊實,更因為時間安排算得恰好,往往趕到課堂便開始上課,無法吃或頓飯喝杯咖啡喘口氣。而我的原則是上課要準時,且不吃東西,這是對老師的尊重,對自己的一種態度。
日復一日,長時間如此消磨身體,終於病倒了。吃飯時間老是不正常,當餓到極點時,已沒有飢餓感,待好不容易回家吃飯,已是晚上11時,又因餓過頭想補足,往往暴飲暴食,消化還沒完全,就已上床就寢,對腸胃更是一大負擔。
初期時,不定時覺得胸口悶熱,胃有灼熱感,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不久後病情惡化,胃痛到半夜醒來,睡不安穩,睡不好,牙齒開始痛了起來,胃痛更變本加厲,最後連白天都不定時胃痛。
終於,請假去就醫, 恰巧被我遇上了專看腸胃的權威。藥物治療一兩周後,胃不適感依舊,於是醫師安排照胃鏡。照胃鏡前必須禁食,又因為約診時間是在下午一時,早、中餐都沒吃的下場就是全身無力。
照胃鏡前,醫師先替我打了減緩腸胃蠕動的針,再替喉嚨局部麻醉,醫師便要求我側躺於病床上,開始塞入胃鏡,穿過喉嚨,最後到胃。由於身體自然對異物有反應,開始有反嘔的感覺,雖然短短幾分鐘,但這種不愉快的經驗,我絕對不想再經歷一次。
胃鏡報告出爐,原來我的胃有點潰瘍了,幸好沒有繼續拖下去,否則後果更不堪!醫師重新診斷、換過藥方後,也要我改變日常生活習慣,拒絕辛、辣、菸、酒類,更記得準時用餐,且少量多餐來控制胃酸,減少飢餓感!
終於近三個月療程後,治療宣告結束,胃終於不再鬧脾氣了。現在,我依然是個有原則的人,只是我的原則又多了一條,「再忙,也要記得吃東西」。
專業觀點》容易復發 需調整生活習慣
台中榮總胃腸科主任張繼森:現代人工作忙碌,三餐不定時不定量,往往等待工作告一段落才囫圇吞棗用餐,再加上工作壓力,容易導致胃炎及消化道潰瘍,顧名思義,它是指消化道受到胃液的腐蝕造成黏膜受損。
不過,消化性潰瘍成因相當複雜,包括病人體質、重大壓力、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長期服用止痛藥、吸菸、酗酒等,都是危險因子。讀者只提到平常忙於工作及上課,不是餓過頭,就是暴飲暴食,是否另外合併感染幽菌則未可知。
消化道潰瘍最典型症狀為飢餓時出現上腹疼痛,進食後得到暫時緩解,部分病人甚至在夜裏痛醒,可對照這位讀者每到凌晨2至3時都因胃抽痛而驚醒,獲得印證,但與文中提到的牙痛無直接關係。
診斷消化道潰瘍,必須靠胃鏡檢查,很多病人一聽到要做胃鏡,馬上退避三舍,這是主觀的害怕,醫師多半會在檢查時於喉頭局部麻醉,也有醫院提供無痛麻醉,也是打麻藥讓病人睡著,這都讓患者可以順利受檢。
至於治療消化道潰瘍,包括以制酸劑中和胃酸、使用H2接受體拮抗劑及質子幫浦抑制劑、三合一抗幽菌療法等。但由於消化道潰瘍易復發,除了藥物外,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調整也很重要。
【2009/01/01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