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拉肚子,問題可能比你想得嚴重。家住澎湖的女大生從國、高中時期就有腹瀉的老毛病,上課時常因突如其來的便意,舉手後衝往廁所,場面尷尬;就讀大學後,情況更嚴重,除了腹瀉,還合併出血、左腹疼痛與發燒,最後飛到台灣就醫,才確診「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由於當時可供治療的藥物有限,儘管確診後用藥,病情卻反覆發作,疾病嚴重時,一天須跑十幾次廁所,有時還須搭機返台後送急救。連在飛機上,她都得坐離廁所最近的座位,以免來不及,大在褲子上。
三軍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黃天祐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成因大腸表面黏膜長期瀰漫性發炎,病情時好時壞,初期症狀為腹瀉,大部分患者以為是吃壞肚子,不會主動就醫。
黃天佑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不易確診,幾乎都在一、兩年後,因為症狀越來越明顯,合併血便、左腹疼痛、發燒,進一步檢查後才會診斷出病症。但許多患者因長期飽受腹瀉之苦,經常與馬桶為伍,擔心外出時找不到廁所,不敢出門,嚴重影響人際關係。
黃天佑指出,相較潰瘍性結腸炎,同屬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CD)更難確診,患者平均需五到六年才知道自己真正罹患何種疾病,期間到處就醫,換許多科別。
傳統藥物治療僅能症狀控制,但因反覆發作,部分大腸潰爛、失去功能,必須截除。所幸,健保署日前針對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釋放利多,健保給付生物製劑用於六歲以上「兒童克隆氏症」與成人「急性或嚴重潰瘍性結腸炎」以及原本已經給付「成人克隆氏症」用藥時間,自40周延長為56周,造福許多患者提高生活品質。
為了讓國人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有正確認知,今年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建立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病友資訊網,提供最新消息、醫師線上QA、疾病資訊及全台成人照護門診名單,幫助患者及早找對醫師,接受治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