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報導】
末期腎臟病患需靠洗腎延續生命,但無論血液或腹膜透析,都有感染的風險。醫師表示,若預期一年內要做血液透析,應提早做自體動靜脈管;已接受腹膜透析者,以機器自動更換藥水,則可降低洗腎感染風險。
洗腎雖能保命,卻可能引發腹膜炎、血管感染或栓塞等併發症,嚴重者恐會致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主任陳錫賢表示,血液透析的血管栓塞問題較感染嚴重,通常血管發炎感染機率低於千分之一,但透析使用的自體或人工血管,易因同一位置反覆穿刺,造成血管纖維化、狹窄。
由於人工血管缺乏彈性,無法自行收縮,一旦血壓下降、血液凝結,就會造成血管阻塞。一般而言,自體血管栓塞比率僅一成,人工血管卻高達四至六成,血管疏通過程中稍有不慎,恐怕還會破裂出血。
如何避免血管栓塞?「提早做自體動靜脈管。」陳錫賢說,尿毒症患者若預期一年內可能洗腎,至少應提前在前臂靠手掌位置、前臂靠手肘或上臂處,先截斷靜脈接動脈,透過手握球等方式,增加自體血管血流、讓它更健康,待傷口癒合,可隨時做透析治療。基本上,自體血管做好後三個月內接受透析,血管平均可用5至7年,若半年後才接受透析,使用時間達10至12年。
另外,部分患者選擇在家更換腹膜液,每天約換四次藥水,導管出口處易發生細菌感染,導致腹膜炎,主要症狀包括透析液混濁、腹部悶痛、水腫,嚴重者還會發燒,國內洗腎病友平均每60個月會發生一次。患者可在夜間以機器自動更換腹膜液,能減少人工灌注藥水次數,降低腹部感染機會。
【2011/12/25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