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歲的張媽媽,罹患糖尿病多年,在醫師建議下,嚴格控制飲食,希望延緩慢性腎臟疾病時程,避免終生洗腎,不料,五年前接受健康檢查,發現腎絲球過濾率偏低,已到第三期慢性腎臟疾病。
當時營養師在衛教時,一再強調「低蛋白飲食」重要性,但張媽媽有聽沒有懂,只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吃雞排,因為如果飲食控制不當,距離洗腎的日子可就越來越近。對於熱愛美食的張媽媽來說,不能再跟姊妹淘一起喝下午茶、吃麻辣鍋,讓她心情極為鬱卒。
別嚇自己!還是可以吃肉
張媽媽直覺認為「低蛋白飲食」只能吃素,整天碎唸著「人生無趣」。兒子上網查詢資料、請教醫師,才知道老媽自己嚇自己、誤會大了。
據統計,台灣地區慢性腎臟病患者超過200萬人,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絕大多數患者根本不知道自身已罹病,一旦飲食不忌口,就會面臨腎衰竭危機。即使確診,許多病友仍不清楚什麼是低蛋白飲食。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腎臟科主任林軒名指出,慢性腎臟病患因代謝功能受損,因此必須限制蛋白質、鈉、磷、鉀等營養素的攝取,其中又以蛋白質最需嚴格管控。
一般人每天蛋白質攝取量約是體重1公斤1公克,也就是體重70公斤,蛋白質攝取為70公克。但第三期以上的慢性腎臟病患每日攝取的蛋白質建議為每公斤0.6至0.8公克,且避免食用豬、牛等動物性蛋白質,可以選擇豆漿、豆皮等黃豆製品。
過度忌口 反而熱量攝取不足
舉例來說,自助餐店一小塊雞排、魚排,蛋白質就超過30公克,如果再加上米飯、豆乾、小魚乾,蛋白質很容易就破表。比臉大的雞排,蛋白質超過60公克,儘管口感一級棒,卻是慢性腎臟病患一大禁忌。
林軒名說,有些病友過於擔心腎臟功能變差,恐將洗腎一輩子,嚇得不敢吃肉,以致於熱量攝取不足,因缺乏蛋白質,可能導致肌肉流失,罹患肌少症。為此,林軒名提出「腎病蔬食」概念,強調天然、不過度烹煮、蔬果為主三大原則,可以有效維持低蛋白、低鹽及低磷等健康飲食。林軒名強調,慢性腎臟病患雖需減少蛋白質攝取,但平時飲食還是要確保熱量,建議以低蛋白的澱粉類或植物油來取代熱量,搭配多種輕度烹煮的蔬菜類與減量的蛋白質食物。
優質蛋白質 豆製品是好朋友
在「腎病蔬食」中,推薦豆漿、豆腐、豆干、豆皮等豆製品中的蛋白質,林軒名表示,這些屬於優質的高生物價蛋白質,可以補充足夠的熱量與蛋白質。
此外,慢性腎臟病患採行「腎病蔬食」飲食時,建議搭配酮酸胺基酸,酮酸胺基酸搭配低蛋白飲食,可有效降低約五成洗腎風險、七成五死亡風險。林軒名解釋,酮酸胺基酸是一種酮酸化蛋白質,含有乳酸、胺基酸,可將腎臟代謝不了的含氮廢物轉化為營養素,協助患者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態,避免營養不良,延緩洗腎時間。
整理/李樹人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_chronic.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_chroni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