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用來捕魚的澎湖石滬,和微幫浦這個注射藥物的高科技產品,看來似乎無關,但台灣科學家卻連結二者,開發出可連續注射胰島素等藥物到體內的醫療器材,是糖尿病患的一大福音。
中研院、台大、國家衛生研究院最近舉行「2010年生物科技研發成果聯合發表會」,台大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王安邦率領的研究團隊發表這一創新技術。台大應力所教授張培仁表示,可輸注藥物及生物晶片到體內的微幫浦,是近來熱門的生醫話題,目前市面上雖已有類似產品,但都採用閥門控制藥物進出,用久了,閥門難免會鬆脫、甚至壞掉。
台大的研究團隊一直想設計新一代的產品,有天王安邦無意間參觀校內舉辦的澎湖石滬文物展,引發靈感,把石滬捕魚的概念運用到微幫浦的研發上,終有所成。
張培仁說,石滬是澎湖特有在淺海築成的雙心狀捕魚設施,只留有一個小開口,漲潮時,魚蝦隨著海水從小開口進入石滬,退潮後即被困在裡面。微幫浦則有兩個小開口,一端接上貯藥盒,另一端接上軟管,再包埋在皮膚底下。
這個微幫浦可浮貼在糖尿病患腰部的皮表上,可依病患的狀況調整胰島素劑量,再定時輸注到皮膚底下。張培仁表示,透過微幫浦定時輸注胰島素給藥,糖尿病患血糖值可控制在很小範圍內,不至於忽高忽低,有助於控制病情。
張培仁表示,他們研發的微幫浦使用壽命較長,但因推力較大,比較耗電,未來仍有改進空間。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_advocacy.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_advocacy.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