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報導】
糖尿病是成人病?不正確!罹患糖尿病的年齡層愈來愈低。青少年因嗜食高熱量速食或甜食、運動量減少、體重過重或肥胖增加,第二型糖尿病在青少年已超過第一型糖尿病。預防糖尿病,得從小做起。
年齡層降低 併發症提早
第二型糖尿病也就是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過去也被稱為「成年型糖尿病」。台北榮總新陳代謝科主任林宏達說,那是因為第二型糖尿病過去多發生於40歲以上,但近年罹患此類糖尿病年齡層愈來愈低,青少年族群甚至學童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人數愈來愈多。
糖尿病併發症,包括心臟血管、眼睛、腎臟和神經方面的病變,往往在罹病20年才出現,因此過去若控制不佳的中年患者,在60到70歲時,還得面對併發症之苦。如今早早就被糖尿病纏上的兒童、青少年,恐怕在30、40歲中壯年時期,就得承受併發症折磨,不僅對個人,對國家、社會影響也不小。
吃多動得少 胖弟胖妹多
少動多吃、肥胖增加是關鍵因素。林宏達說,近年飲食西化,孩子又整天守在電腦、電視前,運動量極少,導致小胖子、小胖妹愈來愈多,而肥胖就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但一般人仍普遍認為兒童青少年不會得糖尿病。要延緩或預防發生糖尿病,得從小做起,立即改變飲食、生活習慣、增加足夠運動量。
林宏達提醒,特別是有家族史,現在又有過重、肥胖問題的孩子,恐怕已是糖尿病的候選人,不過只要及早行動,「永遠不嫌晚」。
今年7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就發表一篇美國的健康研究,研究對象為42所學校的6到8年級學生,相當於台灣中學生,共4603人。其中一半學校在飲食、運動、課程以及校內販售食品上嚴格要求改善;另一半學校則不做任何改變。3年後,有改善學校的學生,在身體質量指數(BMI)、肥胖比率、腰圍肥胖比率,以及空腹血中胰島素濃度等糖尿病危險因子,都下降。
糖尿病防治 已深入校園
台灣糖尿病協會近年也致力在兒童、青少年的糖尿病防治工作上,包括至學校與學生、校護、家長會講習,出版叢書、期刊,從95年起也分別舉辦兒童、少年、青年作文、演講比賽,鼓勵孩子認真面對糖尿病這個「甜蜜的殺手」。
今年舉辦的第4屆兒童糖尿病防治比賽,協會與台北市衛生局合作,得獎的台北市孩子還可另外獲得衛生局頒發的獎項。詳細資訊可上台灣糖尿病協會網站查詢:http://homepage.vghtpe.gov.tw/~meta/hospital/index.htm
※延伸閱讀》
‧擺脫糖尿病家族史/要降低罹患率 先遠離肥胖
‧擺脫糖尿病家族史/經歷酮酸中毒 偏方不能信
‧擺脫糖尿病家族史/小胖子 也有糖尿病危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_advocacy.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_advocacy.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