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小時候常曬傷嗎?」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表示,小時候常曬傷是皮膚癌的風險因子。
皮膚癌排行國人十大癌症的第8位,平均每3個小時就有一人罹患皮膚癌,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張義芳表示,常見皮膚癌包括基底細胞癌、鱗狀皮膚癌與惡性黑色素細胞瘤,其中黑色素細胞癌比率雖然僅占7.8%,致死率卻高於其他兩種皮膚癌的總和。通常皮膚癌早期的治療方式為切除病灶,一旦癌細胞已轉移則採化學治療或免疫療法。
朱家瑜表示,黑色素細胞癌有五成機率會轉移到淋巴結,例如發現手掌有黑色素瘤,醫師常會檢查腋下與手肘的淋巴結;若長在腳掌,則會檢查膝蓋後與胯下的淋巴結,如果淋巴結裡有癌細胞,就會建議切除,避免癌細胞擴散。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研究,以白人為主的社會,造成黑色素細胞癌的BRAF基因突變率為50%。朱家瑜說,華人族群中該基因突變率約20%,台灣一年約有20位黑色素細胞癌病患是BRAF基因突變所引起,目前已有針對此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
「皮膚癌最有效的治療就是及早發現、治療。」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楊志勛說,台灣一年約有2000人罹患皮膚癌,其中200位是黑色素細胞癌,好發在60至70歲的中老年人,黑色素細胞癌若能在第一期即切除,5年存活率可達8成;一旦未及時處理,第4期的黑色素細胞癌5年的存活率降到0。
楊志勛表示,過度日曬是引發皮膚癌的主要原因,若發現新長黑痣形狀不對稱或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勻、病灶大、表面突起、潰爛都是罹癌警訊,建議尋求皮膚專科醫師協助。
「美國醫學會已發出警訊,故意曬黑是一種危險習慣和動作。」朱家瑜說,膚色白的人曬太陽較容易曬傷,得到皮膚癌機率也較膚色深的人來得高。
夏日豔陽該如何防曬?朱家瑜說,上午10時到下午3時應避免戶外活動,若一定得外出,建議每2至3小時補一次防曬品;選擇防曬產品時,要選PA+++以上,不要盲目追求高防曬係數,因為SPF20與SPF50的差異只有在實驗時,防曬乳在豬皮上殘留的時間差異,但約3小時就會揮發,民眾最好出門前半小時擦防曬品。
【2014/06/09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