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陳柏全/大林慈濟醫院中醫科主任】
惱人的濕疹,遇到天氣乾燥、氣溫急降或室溫過高時,就會讓皮膚角層所含水分過度流失,讓皮膚更加乾燥,減弱對外界刺激的抵抗力,使搔癢情況益加嚴重。在臨床上,病人會覺得遽癢,常在夜間入睡時發作,擾人清夢。
環境溫度和濕度降低,都會使得皮脂腺及汗腺分泌減少,造成表皮水分流失,而引起皮膚乾燥、龜裂、脫皮等冬季濕疹或缺脂性皮膚炎現象,通常症狀好發於大腿、前臂、小腿前側等,甚至全身搔癢難耐。中醫認為引起濕疹主要的證型為血虛風燥及血熱風燥。
血虛風燥:皮膚乾燥不潤、脫屑明顯、搔癢晝輕夜重,症狀包括面白或萎黃、頭暈、失眠、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等,常見於中老年人,建議可用當歸飲子,內含當歸、生地、白芍、川芎、何首烏、防風、白疾藜、黃耆、甘草、荊芥等,滋陰養血、潤燥祛風。
血熱風燥:皮膚搔癢劇烈、皮損及發展快速泛發潮紅、出現丘疹或鱗屑較多,同時伴隨口乾舌燥、心煩易怒、舌紅絳、苔黃脈數等熱象,建議溫清飲,清熱涼血。部分患者因風寒,脈絡瘀阻,常見皮膚搔癢、手腳冰冷,皮膚遇冷常呈暗紅或蒼白現象,症狀有舌淡苔白脈細,宜用溫經、散寒、通脈的歸四逆湯達到改善。
穴道針灸或按摩曲池、合谷、三陰交、足三里、陰陵泉、地機、太谿等穴位(見下圖),也可減緩搔癢不適症狀,而外用方面則可利用紫雲膏、凡士林,或其他非刺激性的油性按摩霜塗抹患處,以達到加強保濕及治療效果。
日常生活主要是讓皮膚保持濕潤,洗澡最好用水清洗身體,水溫不宜過高,盡量不用沐浴乳或肥皂洗澡,以免沖掉過多保護肌膚的油脂,在沐浴後半小時內,盡速塗抹含油脂成分的保濕保養品,保濕效果較佳。
飲食方面應盡量少吃辛辣、燒烤、燥熱等食物,可適度攝取梨子、蘋果、葡萄、奇異果、百合、木耳、海帶、蘿蔔、蓮藕、黃瓜、芝麻、核桃肉、桂圓肉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