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顯示,過去10年間,台灣地區治療中的青光眼患者平均增加了6成,尤其是50歲以下的患者更是增加7成以上,青光眼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
為喚起各國重視青光眼對視力的傷害,每年3月的第2周是「世界青光眼周」,提醒民眾及早診斷與治療。畢竟青光眼是一個逐漸讓人失明的疾病,但若控制良好,大部分患者在日常生活仍可保有足夠的視力。
青光眼的成因是,長時間眼壓過高,進而造成視神經破壞及視野缺損的疾患,初期可施予藥物或雷射治療,一旦眼壓控制不良才會考慮手術。
不過,近年來眼科手術的進步,青光眼是否只是內科疾病,在國際眼科界開始有許多爭辯。目前的共識是,在下列情況應實施手術:
1.以藥物治療效果反應不佳。
2.藥物治療產生難以忍受之副作用,如眼睛不適或身體不適。
3.使用藥物表面上眼壓控制良好,但視野及視神經仍持續惡化中。
4.病患無法配合藥物治療。
5.病患取得藥物不方便。
目前常用的青光眼手術方式,多為增加眼內前房液的排除量,減少過多的水分積在眼中而造成眼壓上升。因此,手術的原理是利用人工修築的棧道(排水管),將房水液由眼內排到眼外(白眼珠部分),所以眼科醫師常把青光眼手術當成是「明修棧道,暗助青光」的一個過程。
其中,小樑網切除術是眼科醫師最常使用的手術方式,它是在眼球的隅角做一個引流通道,將多餘的前房液引流至結膜下吸收,但由於小樑網切除術會因個人疤痕癒合過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成功率,因此術中會使用抗生長藥物來提高手術成功率,只是幾年後這個修「棧道」仍會逐漸不暢通,再度造成眼壓上升。
對此,最近眼科界發展一種新式的青光眼植入物「Ex-PRESS(伊倍視)」導管,這個特殊設計的金屬管放置於眼內以及結膜之間,使前房液可引流到結膜下吸收。研究顯示,其降壓效果與傳統的小樑網切除手術相當,但手術更為簡便,可大大降低手術的時間與併發症。
依據本院經驗,若青光眼患者合併有高度近視,植入伊倍視的效果更佳,但因健保限制為第二線治療方式,需經一次青光眼手術失敗後才可申請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愈早正確診斷,愈早接受治療,是防止青光眼惡化的決定因素,由於目前的治療都僅能讓未死亡的視神經維持功能,部分民眾因此對手術卻步。事實上,隨著手術方式的進展,其降壓的幅度通常都比單純用藥大,若能早日經由專業醫師檢查及評估,選擇適當手術方式,相信青光眼不會是患者的噩夢。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