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勞眼疾/用眼過度長期不改 假的變真的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
用眼過度長期不改 假的變真的
簡湘文說,學生因近距離看書,睫狀肌一時無法放鬆,是假性近視的常見族群;門診中也發現30、40歲成人,誤以為近視度數增加,但點了散瞳劑後才發現,原來是假性近視。
一般而言,人類眼球約17、18歲發育成熟,如果一年內近視超過100度,大部分是假性近視。簡湘文說,假性近視甚至可達300多度,但只要改變用眼習慣,就能讓肌肉恢復元氣,如果習慣持續不改,「假的也會變成真的。」
緊盯螢幕減少眨眼 眼球易乾涸
另外,水汪汪的大眼,也是用眼過度容易產生的眼疾。就像土壤需要雨水滋潤,否則容易龜裂;眼球也需要淚水濕潤,否則容易受傷。眼球淚水分泌不足或淚水蒸發速度過快,均會造成淚水無法適當保持眼球濕潤。
除先天性無淚腺或老化導致淚腺功能降低外,透過眼皮一眨一眨的動作,可以讓淚水不至於過度蒸發。
但是當眼睛專注用App聊天,或與電腦玩家對戰時,眼皮可是連眨一下都不行,淚水就在無形中蒸發,眼球就在不覺中乾涸。
醫師奉勸你/
用眼習慣不改 手機螢幕再大也沒用
由於3C產品的螢幕是由光點組成,眼睛接收閃爍頻繁的畫面,比書本的靜態頁面,更需要費力聚焦。簡湘文就曾收治過一名乾眼症導致角膜破皮的病例,這名患者眼球乾涸到角膜破大洞才前來求診。
林惠真說,目不轉睛,眨眼次數少,淚腺分泌也減少,加上冷氣房的環境,都讓乾眼症機率提高。
簡湘文也說,乾眼症會引起頭疼,許多患者多以為是眼壓升高前來求診,其實都是因為眼睛過於乾澀的關係。
眼科醫師建議,使用3C產品每30分鐘要讓眼睛休息10分鐘,平時多看遠方。但簡湘文也坦承,資訊社會,這些原則知道的人多,做到的人少。有些認為使用大螢幕的手機,對眼睛比較好,但站在醫師立場,螢幕大小可能不是重點。
簡湘文說,只要不減少用眼習慣,無論如何治療,眼睛老化仍會提前發生。重點還是在「愛眼,就別看礙眼的東西」。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怕染疫2年不敢回診追蹤 5旬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防窺保護貼反而傷眼 眼科醫:眼睛痠痛時也不建議做護眼操
老花眼怎麼辦?如何保養?會得其他眼疾嗎?眼醫教用眼關鍵!
長針眼怎麼辦?醫:同處反覆出現小心惡性腫瘤,6招有助改善
3C看久眼睛過勞更加速老化!嚴重恐導致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
眼睛很乾,吃葉黃素能改善嗎?專家授護眼6祕訣
翻白眼會視網膜剝離嗎?為何眼科醫師有不同說法
急性青光眼需緊急使用降眼壓藥物 醫揭關鍵症狀
青光眼初期無症狀,5大高風險族群留意!醫建議控眼壓點眼藥水最佳時機
青光眼惡化近25%雙眼失明 部分藥物恐誘發心臟病喪命
全身按摩半小時右眼頓失視力 急性青光眼作祟
年紀輕輕眼睛模糊誤以為近視 竟是早發性白內障!
清大教授研究 注音符號字太小恐提高近視率
黃斑部病變視力驟降 八旬翁循中醫療法重拾歡樂
低溫乾燥+長時追劇 乾眼症病人增3成
低溫乾燥+長時追劇 眼睛乾癢病人約增3成
51歲婦人角膜發炎難以睜眼 醫:使用3C時間太長導致
呵護靈魂之窗 天天一綠一紅+熱敷按摩養成護眼習慣
長輩婉拒外出不是體力差 醫師曝可能跟這細節有關
健保大數據/109年白內障就醫件數5大院所
健保大數據/白內障手術特色院所
健保大數據/白內障手術自選人工水晶體 以單焦、非球面最多
健保大數據/白內障與糖尿病關連性最高 共病人數超過19萬人
白內障手術可能有哪些併發症?術後無法恢復如初可能有哪些原因?
原來我用很差的視力在開車!當眼科醫師也患白內障:拖延病情絕對是自討苦吃
有哪些症狀?一定要動手術治療嗎?6問題了解白內障
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 醫:防3大眼疾,40歲起務必定期檢查!
導致失明因素排名第二!眼科醫詳解什麼是青光眼及如何妥善治療、保養
高慧君視線模糊因垂直斜視 眼科醫師指這幾類人都可能
白內障不治療可能失明!白內障手術後會復發嗎?
猜你喜歡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QA/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的新興傳染病「猴痘」,一般人如何預防?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
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須24小時內通報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苗栗女長期節食後猛吃高纖蔬菜 腹脹嘔吐掛急診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40歲二寶媽頻尿檢查不出異常 醫師發現這問題做雷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