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化前揪出青光眼 遠離失明危機
視神經病變 高眼壓非唯一診斷依據
北榮青光眼科主治醫師柯玉潔說,「青光眼」為視神經病變,會造成視神經盤變化與神經纖維缺損,引起視覺功能損傷,使部分訊息無法傳至腦內,呈現視野缺損,當缺損不斷擴大就可能影響中心視力導致失明。
視神經產生病變原因,有的人是因「高眼壓」產生壓迫,但有些人的眼壓一直是正常,卻可能因血液循環等因素讓視神經產生缺血性或氧化損傷,成為「正常眼壓型青光眼」。因此,柯玉潔說,眼壓值對視神經的危害其實因人而異,並沒有絕對安全值,但根據統計多數人的眼壓是在「20毫米汞柱」以下。所以,眼壓高低代表的是「罹患青光眼風險高低」,而「高眼壓」會是青光眼的危險因子卻不是唯一診斷依據,醫師需要同時觀察患者視神經及視野缺損情況作判斷。
視野缺損常不自知 須定期追蹤檢查
臨床上診斷青光眼可透過視神經盤、視神經纖維的結構性檢查、視野的功能性檢查、眼壓、隅角鏡檢查及了解是否有其他疾病誘發青光眼來作綜合判斷。
北榮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鄺冬梅提到「視野檢查」的重要性。「視野」是指注視物體時,除了看清楚該物體,還能看見物體周圍的範圍。青光眼主要影響到周邊視野,所以視野缺損通常會早於中央視力的影響。有些患者不認為自己視野有缺損,主要是因大腦會利用周圍圖像修補,因此患者看到的影像不見得是正確資訊。如果患者已覺視物模糊不清,很可能是青光眼已到末期,影響了中心視力;而視野檢查能幫助醫師診斷青光眼、判斷視神經受損程度並了解青光眼是否控制穩定,對少數惡化快者也能及早發現加以治療。
治療主力為眼藥水 部分情況可雷射
青光眼治療最重要的是維持「視神經功能」,也就是維持視野功能,減損視野缺損變化,讓患者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北榮青光眼科主治醫師張毓帆說,目前治療的有效方法為「降眼壓」以維持視神經功能。主要透過眼藥水或口服藥等藥物治療,而「點眼藥水」是初期最佳也最常見方式,作用機轉是減少房水分泌或加速排出以維持眼球內眼壓。
另有部分青光眼可雷射治療,如「隅角開放性青光眼」可作雷射小樑整型術,「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可使用雷射虹膜穿孔術或雷射周邊虹膜成形術。
手術減緩損害 高危險族群定期檢查
北榮青光眼科科主任陳美如說,當藥物與雷射無法有效控制眼壓,或眼壓有良好控制但視野及視神經持續惡化時,建議施行青光眼手術。手術主要有兩類,一是增加前房液排除,如傳統最常使用的「小樑網切除術」或「青光眼引流管植入術」, 另一類則為減少前房液產生,如「睫狀體燒灼術」。而現在手術正步入微創時代,能減少創傷提高治療效果,但傳統手術仍為主要手術方式。
陳美如也提醒,手術雖可降低眼壓、控制及減緩青光眼造成的視力損害,但不能恢復已損害視力,且術後可能還須繼續使用藥物,疾病仍可能惡化,所以須定期回診追蹤。不過,她也說,青光眼雖不能治癒,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可控制視神經損害。尤其青光眼的高危險族群,如40歲以上、糖尿病患者、高度近視眼、青光眼家族史患者、高眼壓者、60歲以上遠視者及血液循環差的族群,更要定期追蹤眼壓及進行眼底視神經檢查。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怕染疫2年不敢回診追蹤 5旬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防窺保護貼反而傷眼 眼科醫:眼睛痠痛時也不建議做護眼操
老花眼怎麼辦?如何保養?會得其他眼疾嗎?眼醫教用眼關鍵!
長針眼怎麼辦?醫:同處反覆出現小心惡性腫瘤,6招有助改善
3C看久眼睛過勞更加速老化!嚴重恐導致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
眼睛很乾,吃葉黃素能改善嗎?專家授護眼6祕訣
翻白眼會視網膜剝離嗎?為何眼科醫師有不同說法
急性青光眼需緊急使用降眼壓藥物 醫揭關鍵症狀
青光眼初期無症狀,5大高風險族群留意!醫建議控眼壓點眼藥水最佳時機
青光眼惡化近25%雙眼失明 部分藥物恐誘發心臟病喪命
全身按摩半小時右眼頓失視力 急性青光眼作祟
年紀輕輕眼睛模糊誤以為近視 竟是早發性白內障!
清大教授研究 注音符號字太小恐提高近視率
黃斑部病變視力驟降 八旬翁循中醫療法重拾歡樂
低溫乾燥+長時追劇 乾眼症病人增3成
低溫乾燥+長時追劇 眼睛乾癢病人約增3成
51歲婦人角膜發炎難以睜眼 醫:使用3C時間太長導致
呵護靈魂之窗 天天一綠一紅+熱敷按摩養成護眼習慣
長輩婉拒外出不是體力差 醫師曝可能跟這細節有關
健保大數據/109年白內障就醫件數5大院所
健保大數據/白內障手術特色院所
健保大數據/白內障手術自選人工水晶體 以單焦、非球面最多
健保大數據/白內障與糖尿病關連性最高 共病人數超過19萬人
白內障手術可能有哪些併發症?術後無法恢復如初可能有哪些原因?
原來我用很差的視力在開車!當眼科醫師也患白內障:拖延病情絕對是自討苦吃
有哪些症狀?一定要動手術治療嗎?6問題了解白內障
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 醫:防3大眼疾,40歲起務必定期檢查!
導致失明因素排名第二!眼科醫詳解什麼是青光眼及如何妥善治療、保養
高慧君視線模糊因垂直斜視 眼科醫師指這幾類人都可能
白內障不治療可能失明!白內障手術後會復發嗎?
猜你喜歡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耳朵癢別亂挖,小心越挖越癢!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失眠睡不著?專家:與其努力睡覺 不如告訴自己「不要睡著」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猴痘證實恐家戶傳染 美CDC列6措施有效阻絕病毒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女性注意!研究:夜間醒來多次恐與血脂異常有關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胸痛記住這口訣 出現這4狀況需注意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猴痘來了!卡介苗、天花疫苗疤痕怎麼分辨?2張圖看懂自己有無保護力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骨質疏鬆症族群男女有別 醫師曝為何男性發作晚且骨折更易嚴重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早睡早起才是健康的?醫師曝一件事方為改善睡眠品質關鍵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男大生無故翹課還想尋短 檢查發現是躁鬱症
40歲二寶媽頻尿檢查不出異常 醫師發現這問題做雷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