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視者 青光眼診斷不易
提到高度近視,大家可能會想到視網剝離、黃斑部病變,也有許多近視眼患者會因此定期到眼科做視網膜檢查。但,您可知道,高度近視也會增加罹患開放性青光眼的機率。
視神經盤形變 神經纖維易受損
眼球前後徑增長是近視形成的主因,眼球增長過程中,可能導致視神經盤的形變,會對視神經盤與穿梭其間的視神經纖維造成額外的壓力,使得神經纖維更易因高眼壓而受損。另一方面,眼球增長也可能減少視神經盤與視網膜的血流供應,因而增加視神經纖維損傷的機率,這些因素使得高度近視者較易罹患青光眼。
雖然近視眼罹患青光眼的風險較高,但不意味著有高度近視就會有青光眼。臨床上常造成困擾的是,高度近視本身所造成視神經盤形狀的變異,例如不同程度的傾斜和旋轉,讓醫師難以看清視神經盤全貌,增加診斷青光眼的困難度。
作過近視雷射手術 眼壓常被低估
而現在常用來輔助青光眼診斷的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儀(一般簡稱OCT),應用在高度近視眼時,會因高度近視所造成的眼睛變化而產生測量誤差,容易有偽陽性結果。因此臨床醫師必須根據視神經盤的狀態、神經纖維層的分布情況、視野檢查結果、眼壓高低、病患所合併的危險因子等眾多指標做出最佳的判斷。
值得提醒的是,高眼壓是造成近視的重要危險因素,降低眼壓的治療是防止青光眼惡化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若曾經接受過近視雷射手術,因為角膜的厚度、弧度和組織特性都已被改變,以一般眼壓儀量測,眼壓往往被低估。
相較於高度近視併發之視網膜剝離與黃斑部病變,青光眼少有自覺症狀,難以自我察覺、早期就醫,所以高度近視患者別忘了到眼科做青光眼的篩檢。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怕染疫2年不敢回診追蹤 5旬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防窺保護貼反而傷眼 眼科醫:眼睛痠痛時也不建議做護眼操
老花眼怎麼辦?如何保養?會得其他眼疾嗎?眼醫教用眼關鍵!
長針眼怎麼辦?醫:同處反覆出現小心惡性腫瘤,6招有助改善
3C看久眼睛過勞更加速老化!嚴重恐導致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
眼睛很乾,吃葉黃素能改善嗎?專家授護眼6祕訣
翻白眼會視網膜剝離嗎?為何眼科醫師有不同說法
急性青光眼需緊急使用降眼壓藥物 醫揭關鍵症狀
青光眼初期無症狀,5大高風險族群留意!醫建議控眼壓點眼藥水最佳時機
青光眼惡化近25%雙眼失明 部分藥物恐誘發心臟病喪命
全身按摩半小時右眼頓失視力 急性青光眼作祟
年紀輕輕眼睛模糊誤以為近視 竟是早發性白內障!
清大教授研究 注音符號字太小恐提高近視率
黃斑部病變視力驟降 八旬翁循中醫療法重拾歡樂
低溫乾燥+長時追劇 乾眼症病人增3成
低溫乾燥+長時追劇 眼睛乾癢病人約增3成
51歲婦人角膜發炎難以睜眼 醫:使用3C時間太長導致
呵護靈魂之窗 天天一綠一紅+熱敷按摩養成護眼習慣
長輩婉拒外出不是體力差 醫師曝可能跟這細節有關
健保大數據/109年白內障就醫件數5大院所
健保大數據/白內障手術特色院所
健保大數據/白內障手術自選人工水晶體 以單焦、非球面最多
健保大數據/白內障與糖尿病關連性最高 共病人數超過19萬人
白內障手術可能有哪些併發症?術後無法恢復如初可能有哪些原因?
原來我用很差的視力在開車!當眼科醫師也患白內障:拖延病情絕對是自討苦吃
有哪些症狀?一定要動手術治療嗎?6問題了解白內障
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 醫:防3大眼疾,40歲起務必定期檢查!
導致失明因素排名第二!眼科醫詳解什麼是青光眼及如何妥善治療、保養
高慧君視線模糊因垂直斜視 眼科醫師指這幾類人都可能
白內障不治療可能失明!白內障手術後會復發嗎?
猜你喜歡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QA/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的新興傳染病「猴痘」,一般人如何預防?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高血壓診斷標準修改至130/80 醫揭今年最新指引2重點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
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須24小時內通報
排便後不要擦太乾淨 醫建議:擦到淡黃色就收手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40歲二寶媽頻尿檢查不出異常 醫師發現這問題做雷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