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50多歲男子日前忽覺右眼視線模糊,如煙霧籠罩的迷濛感,周遭事物看不清,他至衛福部南投醫院求診,眼科初診發現,其右眼視能辨識約30公分距離,散瞳檢查確認視網膜局部剝離,幸好及時治療,沒有惡化失明。
南投醫院眼科主任何建賢說,因該男視線迷茫,尤以右眼視力僅能於30公分左右距離辨識手動,進行散瞳檢查,發現其玻璃體明顯出血外,視網膜上方還有一裂孔,且在裂孔周圍出現視網膜局部剝離,若不處理恐因範圍擴大致失明。
他指出,視網膜剝離即視網膜神經層和下方色素層分離,而當視網膜往外拉扯時,就會出現縫隙或破洞,更因視網膜本身變薄,再加上玻璃體變質液化,形成牽扯的力量,就可能進一步引發視網膜剝離。
此外,高度近視、家族病史、曾眼內發炎、動過白內障手術摘除水晶體、眼球或頭部受過劇烈撞擊、周邊視網膜退化變薄、另一眼有裂孔或裂孔性視網膜剝離等均是產生該病況的危險因子。
何主任提到,裂孔產生時可利用雷射或冷凍治療,讓視網膜裂孔周圍形成瘢痕組織,焊合裂孔周圍視網膜和其下組織,以防止視網膜剝離;而術後2至4周須避免劇烈運動,尤其是身體碰撞和頭部快速擺動,直到瘢痕足夠強固。
南投醫院也提醒,視網膜剝離高危險患者,應該要每半年或一年至眼科進行散瞳檢查眼底,並且要定期安排視網膜檢查,發現可疑病變立即處置,以免惡化造成視力受損。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