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第二周(12日至18日)是第十屆世界青光眼周,青光眼早期發現、早期有效治療,可以減低失明的可能。為了讓世人重視青光眼這個潛在致盲的疾病,今年宣導主軸是提醒大眾近視與青光眼的相關性。
亞洲人近視率 多歐美3倍
依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16億人近視,占總人口22%,預計到2020年會增加到25億人,歐美人士於17歲得到近視的比率為20%,亞洲人士17歲得到近視的比率為60%,台灣甚至更高,WHO認定近視問題在亞洲要比歐美嚴重得多。
目前世界上青光眼總人數約6千萬,遠低於近視人口。雖然在多數歐美學者寫的教科書裡,「近視」都被認為是青光眼的危險因子,根據世衛組織資料顯示,6%或30%的原發隅角開放性青光眼患者有近視,但是這個說法到台灣卻有點「破功」。
為什麼?台灣高度近視人口相當多,學生到高中階段近視比率已達85%以上,如果近視是青光眼的危險因子,那台灣應當有全球最高比率的青光眼人口。根據台灣地區青光眼篩檢結果或臨床印象,我們青光眼比率似乎沒有那麼高,到底近視與青光眼之間的關聯性如何?
青光眼發生率 占全人口2%
根據澳洲學者在藍山所做的研究發現,眼壓高低與近視度數高低無關。另外他們發現,低度數近視患者中4.2%有青光眼,但高度近視也有4.4%有青光眼,因此近視度數深淺與青光眼機會應該無直接關係。
但從結果顯示,青光眼發生率是全人口數的2%,這個研究發現近視患者得到青光眼的機會至少增加一倍,而大陸北京進行的眼疾研究,近視大於600度者,有較高的青光眼發生機會。另一項日本研究也發現,高度數近視是青光眼視野退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不管怎麼說,近視確實與青光眼之間有某種的關聯性。
青光眼典型病理變化是視神經盤出現凹陷擴大現象,對於無近視的患者,這種變化容易辨別,而近視發展的過程中造成視神經盤偏斜往顳側,形成顳側神經盤凹陷及產生半月斑,由於這種變化與青光眼眼底變化類似,常干擾到青光眼的判定。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病人在給甲醫師判定是青光眼,乙醫師則判定可能不是青光眼,因此近視患者由視神經盤變化要診斷是否合併有青光眼,需要有相當的經驗,而這個事實也造成了部分青光眼與近視間診斷的盲點,讓青光眼與近視的關聯性錯綜複雜。
高度近視患者 需定期追蹤
青光眼學者中,包括史丹佛大學的教授Singh及加州大學的教授Caprioli等,都認為青光眼確實與近視有相關性,在臨床上最重要的是找出那些近視的患者較容易得到青光眼,而非把所有近視患者都當成青光眼的疑似患者,以免增加一般近視患者的恐懼、效果也有限,
建議以下對象,應定期追蹤青光眼的可能性:1.兒童時期出現明顯的兩眼不等視,例如一眼近視100度而另一眼近視800度,有可能是遲發性嬰兒青光眼,由於眼壓高造成眼球變長,所以這類型的高度近視與青光眼相關。另外,18歲以下若雙眼近視度數超乎正常速度增加者,大於600度,亦要懷疑有較高機率罹患青光眼。
2.近視患者長時期測量眼壓大於21毫米汞柱者。
3.近視患者視神經盤出現特殊變化。
4.近視患者合併有視野缺損者。
5.直系血親有青光眼疾的近視患者。
目前青光眼學者的共識是,大部分低度數近視患者不必整日擔心自己罹患青光眼,因為比率並不高,但大於600度的近視患者或患者視神經盤明顯起變化,甚至視野也產生變化,罹患青光眼機會大增,此時即應予以治療、定期追蹤。
(作者亦為台灣青光眼學會會長 )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