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別再強迫自己穿!收納專家教挑出該丟掉的「3種冬衣」年末掃除更輕鬆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眼部

眼部手術下刀更精準 減少副作用

眼部手術 下刀更精準 減少副作用
眼部手術 下刀更精準 減少副作用

蔡景耀/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務長
眼科主治醫師
蔡景耀/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務長 眼科主治醫師

白內障

1 強調精準醫療 晶體選擇更多

眼睛是「靈魂之窗」,在眾多眼疾中,白內障是妨礙視力最大的因素,近來白內障有年輕化趨勢,與度數逾六百度的高度近視、糖尿病和3C用眼過量有關。白內障初期症狀不明顯,但當症狀出現,眼球內水晶體開始混濁、視力模糊、畏光或近視度數會突然加深。

台灣平均一年進行白內障手術約有12到15萬顆眼睛,白內障有三種類型,分為核性白內障、後囊性白內障及皮質性白內障,其中以核性白內障比率較高。

核性白內障:病人夜晚視力較差、會有後發性近視,即成年後原本近視度數穩定,卻會突然加深。

後囊性白內障:會畏光,影響白天視力。

皮質性白內障:會出現眩光,症狀較輕微,影響不大。

2 退化型疾病 輔助治療優先

白內障病程進展通常緩慢,蔡景耀解釋,如果可以規律就醫、配戴眼鏡且調整飲食、戒菸等,穩定控制,有些病人可撐20到30年。當疾病影響視力,矯正後視力不足0.5,生活中會不小心跌倒、撞傷或嚴重看不清時,才建議手術,反之也有病人放任疾病,病情快速惡化,僅歷經半年就需開刀。

由於白內障屬於退化型疾病,會以輔助治療方式優先,盡量維持原有功能,下一階段當無法輔助後,再置換人工水晶體。目前在輔助治療上為使用眼藥水、搭配眼鏡,但眼藥水一直以來都沒積極發展,大多是些提供水晶體營養的藥物,並非積極治療方式;輔具則有眼鏡,多在鏡片厚薄度、多功能如抗紫外線、藍光上有所發展。

3 手術選擇多 健保多未給付

而近來國際講求「精準醫療」,白內障手術也跟上精準潮流,台灣自2013年開始,將「準分子飛秒雷射」應用在手術上,下刀更精準;而人工水晶體的發展,也出現更多高階、多功能合一的產品,從單焦的僅有近視、遠視,到多焦的遠近、散光等合一。

不過,病人雖有更多選擇,但目前多屬健保尚未給付的項目,如準分子飛秒雷射手術全自費約6到7萬元;不在健保給付範圍的多焦、多功能人工水晶體,也需自費差額2到8萬元,任何手術方式、植入人工水晶體的選擇並非貴就是好,仍需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病情的治療方式和產品。

黃斑部病變

針對基因調控 更新治療抗體

黃斑部病變是失明的關鍵原因之一,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成人因年老退化,引起的老年黃斑部病變每10人就有1人,估計20到30萬人。因年紀大、使用量多,在眼睛最深層的視網膜正中央,有個區域的色素密度最高稱為黃斑部,當黃斑部起了變化、血管出血等,輕微者觀看景物會扭曲、變形、視力模糊,嚴重者視線會變黑。

黃斑部病變的標準檢查,診斷方式會以斷層掃描搭配顯影劑血管攝影,但從去年開始,最新檢查可以兩者合一,病人檢查不用再施打顯影劑,降低藥物過敏風險。

傳統治療方式會施以雷射手術,但對黃斑部仍有傷害,傷口範圍較大;再進一步發展則有紅外線雷射手術,雖然比較不傷害黃斑部,但治療後對視力的改善仍有限;而在10多年前,治療方式再發展出光動力藥物雷射治療,從手部血管施打藥物,當藥物流至身體各處,在眼睛部分以雷射照射後,藥物就會活化,但目前健保給付僅針對頑固型黃斑部病變患者。

但雷射手術治療仍有副作用,對血管有潛在性傷害,部分患者視力恢復不如預期。因此,7、8年前治療方式再推陳出新,藥物進展能找出黃斑部病變致病因子,再注射抗體,對抗有害的新生血管因子。

而藥物陸續發展成類固醇也能注射進入眼睛,長效型的類固醇能改善黃斑部病變引起的水腫。未來黃斑部病變的治療趨勢將針對基因做調控,更新不同的抗體進行治療。

近視治療

雷射精準預測 傷口更小

在戴眼鏡、隱形眼鏡之外,雷射手術進展朝向「精準預測」,以往的準分子雷射手術機型不斷推陳出新,演變至術後傷口越來越小,下刀、預測更加精準。且手術方式可以不再掀開角膜皮瓣,直接汽化角膜中央的核心組織,再開個小孔抽出,傷口更小。

白內障 黃斑部病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