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鼻炎可能有救了!科學家探尋160年前的鼻炎「病根」
過敏性鼻炎所帶來的痛苦,是很多未患病的人無法想像的。
它並不只是多打幾個噴嚏、多流點鼻涕,嚴重者會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
近日,刊登在美國學術期刊《科學》上的一項研究稱,科學家找到了哮喘病人導致炎症的關鍵標誌物,或有望造福無數的過敏疾病患者。
鎖定呼吸道炎症「病根」
這項新研究由比利時根特大學、佛蘭德斯生物技術研究所與一家生物技術公司的科學家們合作進行。
他們對一種160多年前被發現的晶體CLC,做了進一步研究。
該晶體出現在很多慢性過敏和炎症性疾病患者的痰液中,被看作是炎症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標誌物。
不過,CLC的構成與一般晶體有所不同,它的主要構成成分是蛋白質,而非無機物。
醫學界認為,蛋白質在體內自發結晶是種很少見的現象,其常與病理學密切相關。
科學家研究發現,CLC確實是導致呼吸道炎症的根源,換句話說,如果能使結晶的CLC溶解,哮喘等過敏患者的炎症症狀就能減輕。
如果上述研究的成果可促成新藥研發的成功,僅過敏性鼻炎患者,就將有上億人受益。
不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王向東認為,對這一研究還應謹慎看待。CLC晶體還在研究中,過敏性鼻炎患者是否能夠受益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過敏性鼻炎為何難根治
至今為止,國際公認的能夠改變過敏性鼻炎自然進程的治療方法仍是脫敏,其原理是通過小劑量、遞增法給病人注射相應的過敏原,以達到逐漸脫敏的目的。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變態反應科主任王學艷進一步解釋說,過敏性呼吸道疾病的發展有個常見規律,即過敏性鼻炎—哮喘—肺氣腫—肺心病。
脫敏治療最佳開展期是在過敏性鼻炎藥物控制不佳或症狀繼續加重時,比如,原本只持續幾週的季節性過敏開始延長至整個花期,症狀逐年加重,此時就建議患者盡快進行脫敏治療,以防止過敏性鼻炎發展成支氣管哮喘。
不過,脫敏治療的開展和堅持也需要患者良好的依從性。首先是脫敏治療的長期性,可能讓很多患者望而卻步。
在剛開始治療的遞增量階段,患者需要連續數周到16週,每週前往醫院接受疫苗注射,且要每隔兩三個月到有開具脫敏製劑權限的醫院取一次藥。
脫敏治療通常需要持續2~3年,甚至3~5年,如果不能下定決心,則很難堅持完整個過程。
其次是過敏製劑種類的限制。不同的人致敏原不同,脫敏治療時要因人而異,選擇不同的脫敏製劑。比如,花粉過敏檢查時發現有多種花粉過敏原,目前國內可應用的花粉過敏原有限。
如果將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方法進行簡單劃分,脫敏屬於對因治療,另有一些方法是對症的。比如,使用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藥等在過敏症狀出現前進行預防,特別是季節性花粉過敏患者,可在花粉季來臨前2週預防性用藥,至花期結束4週後停用,可最大程度減輕甚至避免過敏症狀。
過敏性鼻炎為何發病率高?
過敏性鼻炎發病率如此高,與過敏發生機制、社會經濟、醫學發展多種因素密切相關。為何生活條件的改善,反倒過敏者越來越多?
1 人們活得過於乾淨
醫學上有個「衛生假說」理論,說的是兒童早期受到的感染越少,日後患敏性疾病的機會越大,反之,一個人小時候接觸的環境越臟,出現過敏的機率越小。
這是因為,呼吸道、消化道在生命早期接觸各種細菌的刺激,可更快激發身體產生免疫力。活得過於乾淨、精細,反而不利於預防過敏。
過敏性鼻炎發病還呈現一些新特點:城市發病率比農村高,長期在室內的人群比愛在室外活動的人群高。
2 抗生素廣泛使用
19~21世紀,抗生素使用量越來越大,可能影響免疫系統。
生活環境及飲用水條件改善,使得環境中接觸的致病菌越來越少,這些都直接導致過敏性疾病發病率顯著增加。
3 遺傳性強
過敏性鼻炎還是「遺傳病」,如果父母有過敏性鼻炎,孩子患病的概率就比較大。
同時,不少患者對自身疾病缺乏辨別力,認識不足,導致誤診漏診,使疾病無法得到有效緩解和控制。
過敏性鼻炎的5大誤區
日漸複雜的生活環境增加了過敏性鼻炎治療的困難,而很多患者的認識誤區更使過敏性鼻炎成了一種「失控」的疾病。
誤區1 誤把過敏性鼻炎當感冒
早期過敏性鼻炎症狀與感冒有很多相似之處,容易導致錯誤用藥,影響病情控制,以致漸漸加重。
如果發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如鼻塞、流涕、咳嗽等反復出現,病程持續3週以上,沒有發燒等其他伴隨表現,且有明顯的季節性、時間性、反覆性和發作性等,一定要警惕。
誤區2 不去醫院,自行購藥
在鼻炎早期,吃點抗過敏藥基本就能緩解,因此很多人都不去醫院看病。事實上,了解病因,規範治療,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
誤區3 濫用網傳「妙招」
很多「妙招」都是不規範的治療方法,甚至可能損傷鼻黏膜。比如,吃槐花蜜、大蒜或香油治鼻炎等,都沒有科學的證據可以證明其療效。
誤區4 不查過敏原
明知道是過敏體質,卻從未檢測過過敏原的患者大有人在。
他們不知道,只有明確了過敏原才有可能開展脫敏治療,並從病因上緩解過敏反應。
誤區5 擔心服激素產生依賴
糖皮質激素是緩解過敏症狀的有效藥物之一,只要按照醫囑規範使用,激素噴劑造成依賴的可能性很小。
它之所以會給人留下藥物依賴的印象,可能是因為過敏性鼻炎難以根治,只要症狀出現就需要使用,但這種「依賴」與成癮性依賴完全不同。
重要提醒
過敏性鼻炎患者還應遵循迴避原則,通過佩戴有防護作用的口罩、眼鏡,安裝空氣過濾機或除螨裝置,遠離花粉、塵蟎或寵物等,盡可能降低與過敏原的接觸機會。
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別再「冰敷」止鼻血! 醫曝2妙招更有效
過敏性鼻炎半年不好?竟是腫瘤作崇!手術後逆轉人生
快篩陰性卻嗅覺異常?小心是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
慢性鼻竇炎讓他不只失去嗅覺還喪失聽覺 險些沒了工作
咳嗽對身體影響有哪些?9種常見急性咳嗽原因,出現呼吸困難速就醫!
打疫苗耳鳴?63歲男突發性耳聾 機率少醫師建議先評估
BB彈卡幼童耳內難取出 醫師用「迴紋針」拆彈
婦誤吞牙刷卡在食道 內視鏡取出
醫護都聽傻...屏東1婦誤吞18公分牙刷 屏基急做胃鏡取出
這種喉嚨痛險要命!40歲男連呼吸都費力掛急診救回一命
男性因呼吸中止症影響勃起 大林慈濟團隊找到解方
感冒喉嚨痛不用看醫生?一圖看感冒三階段飲食 舒緩不適症狀
嘴破、舌頭破未必是小事!醫:3種情況盡早就醫
舌頭無力會致睡眠呼吸中止症 專家教你訓練口咽肌
她鼻塞到黏膜肥厚像長息肉 吃藥也難好...動手術治癒
80歲老翁咳嗽假牙掉入咽喉 竟因頸部骨刺救了一命
微創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 女企業主管重拾夫妻恩愛
你的打呼是正常或具有危險性?專家教你自我檢測
鼻毛別用拔的!耳鼻喉科醫教4觀念妥善修剪鼻毛
跟長輩溝通有困難,當心是聽力退化!專家:做好3招溝通技巧,讓長輩看懂聽懂更無礙
戴口罩難判讀 聽損裝電子耳 重獲新「聲」
今天是國際愛耳日 醫籲突發性耳聾不可輕忽
疫情另類受害者!聽損教授裝電子耳開心迎新「聲」
抗焦慮藥物 緩解慢性眩暈
為何口臭自己聞不到?醫揭密口臭元凶及改善方式
長輩聽力變差別忽視,當心加速失智症的發生!醫:按照聽力分貝挑選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
夜咳 咳出黃痰 竟是鼻竇炎作怪
2歲女童間歇鼻血鼻孔內黑頭鑽動 就醫確診鼻蛭作怪
夜咳又常咳出黃痰別再以為是肺病 當心是鼻竇炎上身
過敏鼻塞怎麼辦,自行購買鼻噴劑可緩解?「3類鼻噴劑」當心用錯恐愈用愈惡化!
猜你喜歡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耳朵癢別亂挖,小心越挖越癢!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胸痛記住這口訣 出現這4狀況需注意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男大生無故翹課還想尋短 檢查發現是躁鬱症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40歲二寶媽頻尿檢查不出異常 醫師發現這問題做雷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