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詹建富】
衛生署調查,40歲以上人口高達9成有牙周病,蛀牙和牙周病是導致拔(掉)牙的主因,幾乎每位65歲以上的銀髮族,都會「老掉牙」,平均每人缺牙達14.5顆。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牙科醫師林顯書指出,缺牙本身並不像牙痛難以忍受,不少中老年人面臨缺牙時,往往因經濟或心理因素置之不理,其實牙齒越少,越不利咀嚼食物,有句俗諺說,「吃老就未哺土豆」就是這道理。
長期缺牙後遺症甚多,包括囫圇吞棗易消化不良,並降低免疫功能,而且缺牙後相鄰的牙齒會往缺牙區傾倒,對咬牙則會往缺牙區增長,產生咬合干擾,甚至牙齒縫隙變大,更容易堆積食物殘渣,加重蛀牙及牙周病等問題,更不用說前排牙齒缺牙會影響美觀以及說話會漏風了。
因此,老人家若有缺牙,應接受人工補綴製作假牙,治療方式,大致分為固定假牙、活動假牙和植牙三大類。固定假牙的製作原理較為簡單,針對單顆缺牙或仍有剩餘的齒質,就以單顆固定式假牙修補,若中間少1、2顆牙,則是將缺牙區前後的牙齒磨小當橋墩,然後在上方搭橋(即牙橋),這也是一般人所謂「少1顆牙齒要做3顆,少2顆牙齒要做5顆」的由來。
【2010/01/14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_advocacy.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_advocacy.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