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感冒、流感、新冠肺炎三者症狀比較 出現2異常狀況快送醫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骨科.復健

強健骨質也護心 醫師推薦跑走運動

元氣講座現場,醫師指導聽眾一起做拉伸運動。
元氣講座現場,醫師指導聽眾一起做拉伸運動。
記者林俊良/攝影

在資訊、知識普及下,現代人對於常見的三高疾病雖有較多認識,但骨質疏鬆仍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疾病之一。據國健署調查顯示,骨鬆症是65歲以上長者常見慢性病的第四名,全台近700萬人有骨鬆問題,且近半數民眾有骨質密度不足而不自知。一旦骨折,後續的照護成本及併發症更可怕。

由聯合報元氣周報主辦的元氣健康講座,邀請林口長庚骨科部醫師葉文凌講述「保密防跌,骨力人生」骨質疏鬆照護新觀念,並與與民眾分享「保骨本」的祕訣。

林口長庚骨科部醫師葉文凌<br />記者林俊良/攝影
林口長庚骨科部醫師葉文凌
記者林俊良/攝影

骨質疏鬆 與退化性關節炎也有關

葉文凌表示,人體的骨骼系統是由骨頭及關節形成,骨骼隨著年齡增長過程中也會不斷成長。骨骼中的「噬骨細胞」將老舊的骨質移去,而「造骨細胞」製造新鮮的骨質予以取代,藉由不斷更新而維持強韌品質。年輕時「造骨」速度高於「噬骨」速度,但一過40歲,骨質流失速度加快,使骨質密度逐漸下降,連帶的造成骨骼變脆、容易碎裂,骨折風險自然增加。

葉文凌說,過去醫師會認為退化性關節炎只是軟骨變薄,而據國外2010年研究文獻顯示,骨質疏鬆和退化性關節炎可能是同一個來源的疾病,亦即退化性關節炎是牽涉整個關節的疾病。而骨質疏鬆最容易影響脊椎、髖關節、手腕三部位,影響最嚴重的是脊椎,如老年人一滑倒,就可能導致腰椎體壓迫性骨折

症狀不明顯 骨折後才發現

造成骨鬆原因眾多,包含先天、後天與其他因素。如遺傳、運動或營養不足、陽光曝曬不夠、長期臥床、抽菸、喝酒、婦女停經、藥物及疾病等。骨鬆常被忽視,主要是症狀不明顯。

葉文凌說,民眾直到骨頭受外力碰撞,或咳嗽、搬重物時造成骨折,才發現骨鬆問題。只是一旦骨折,後續照護成本與併發症也多。據統計,髖部骨折的醫療費用平均就要20萬,而骨鬆導致髖關節骨折的死亡率更高達20%以上,與乳癌末期死亡率相當。因此骨鬆雖看似慢性疾病,但也不可輕忽。

蛋白質與鈣 護骨基本需求

骨質疏鬆症治療與預防上,葉文凌說,除簡單自我檢查,也可至醫院檢測骨質密度,由醫師判定並給予建議。除了運動,每日均衡飲食攝取,如蛋白質與鈣質補充是改善的最佳良方,再加上骨鬆藥物輔助才有效。

一天要攝取多少蛋白質?葉文凌說,一般人來說,一公斤體重約攝取0.8至1.2公克左右,但中年人以上或是有慢性疾病者,則約攝取1.5克的蛋白質。像100公克的牛肉、豬肉,約含18克的蛋白質,但油脂比例也高。以一個70公斤成人來說,一天需要攝取105克蛋白質,若吃肉類,就得乘以五倍,但不太可能一天吃一斤的肉,因此也可吃水煮蛋、魚類或豆類製品來補充,且油脂相對少。

十分鐘為單位 跑、走輪替

而在運動上,葉文凌教在場民眾伸展、擺手、大步走等方式外,他也建議「跑走運動」,即以十分鐘為一個單位運動。民眾可以先快走,若覺得心跳速度掉下來,那就以跑兩分鐘、走八分鐘等方式調整,讓心臟能夠負荷,也達到運動強度。

在場有女性民眾問到,她73歲的母親高160公分,體重僅54公斤,除脊椎骨折外,也有嚴重的骨質疏鬆、走不太動,後續如何防範、是否該換人工關節?葉文凌建議,應先做骨質測試確認骨鬆程度,同時骨鬆一定要有足夠運動、攝取足夠蛋白質與鈣後,再搭配骨質疏鬆藥物才會有效。

想換關節 最好65歲以後

葉文凌也說,不建議民眾太年輕就換人工關節,最底限是55歲,最好是65歲後才換。因為患者一旦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後,也會因磨損、鬆脫而面臨再換的一天。據健保統計,人工關節使用10年後必須更換的機率高達九成,所以他建議越晚換越好。

若須額外攝取鈣質,透過「非晶鈣」也是方式之一。葉文凌說,非晶鈣具備好吸收、利用兩特質,能促進幹細胞分化成骨細胞,進而增加鈣質在骨中沉積、幫助骨骼成長。臨床研究發現,補充非晶鈣能有效降低五成骨質流失、並縮短骨骼創傷期,也因此榮獲美國NASA合作,簽訂改善太空人骨質流失研究計畫,民眾也可向醫師或專業人員諮詢後再補充。

退化性關節炎 骨質疏鬆症 壓迫性骨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