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嘉麟
輝馥診所主治醫師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許嘉麟
輝馥診所主治醫師
駕車出遊,最痛苦的就是遇到把馬路當自己家的「三寶」了,舉凡開車門不看後面、突然轉彎不打方向燈、路中央臨停買飲料、無預警緊急煞車或是乾脆從內側車道大右轉。有時都覺得,在台灣開車,可說是人類修養的最高修練場。
運氣不好,閃避不及,前車或後車撞上三寶,當下心想,只是撞上了保桿,心中無限感激大年初一拜的祖先有保佑,幸好人生安全都沒事,但怎麼的,隔天脖子好痛啊!
頸部揮鞭症候群,又稱為「頸部鞭打症」、「馬鞭式創傷」、「揮鞭樣損傷」等尚未統一的名稱,指的是在追撞後,頸部像是揮鞭一樣,往一個方向甩動,再彈回反方向,造成頸部(通常是5頸椎到第7頸椎)非常疼痛。頸部疼痛和殘疾在鞭打傷後很常見,大部份會在受傷24小時內發生頸部疼痛,有時人則會延遲幾天才發作,通常越早發生疼痛、越不能動的,預後越差。
事故發生一年後,高達50%的患者會繼續經歷某種程度的疼痛或頻繁發生,稱為鞭打相關疾病(whiplash associated disorders,WAD)
頸部揮鞭症候群通常是由外力(例如交通事故)引起的各種症狀。1995年,魁北克鞭打相關疾病特別工作組(WAD)制定了魁北克分類與指南,描述了臨床單一或是或綜合產生的症狀有:頸部疼痛、頭痛、頭暈、頭部或面部麻木,眼睛痛、視力喪失、複視、耳鳴、聽力喪失、四肢麻木,以及噁心、麻木,當然,每天都在疼痛之下,心情沮喪甚至憂鬱症,自然不在話下[2]。
近年來,「腦脊液血容量不足」或「纖維肌痛」被認為可能是各種症狀的主因,但未有非常具體明確的解套方法,仍有近50%的患者會繼續、頻繁經歷某種程度的疼痛,常常檢查也都看不出所以然,但病人仍會覺得不適。
在治療上,現階段「運動治療」增強前頸部跟後頸部的肌肉、肩胛間的肌肉,以及適度使用消炎止痛藥,甚至神經內支阻斷術、硬膜外止痛針。但是否使用肌肉鬆弛劑或是解痙劑,則各醫師有不同的看法,但若是已患有神經根病或脊髓病的患者,可能就需要進開刀房做前方脊椎體融合術了。
說到底,要避「頸部揮鞭症候群」免最好的辦法,還是離危險駕駛遠一點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