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黃玉芳】
上了年紀膝關節退化,醫師建議,除了要維持適當體重,減少膝蓋承重的負荷,可先考慮玻尿酸、關節鏡手術等治療,如果關節嚴重磨損、腫脹變形、走路就痛,行動大為受限,就需考慮人工膝關節手術。
中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周正義表示,最近氣溫下降,天候一變,膝關節腔的內部也會產生壓力變化,較容易發炎、有腫脹感。同時天氣變冷,筋骨會比較緊,導致活動力受限,這些因素都會讓銀髮族覺得膝蓋不適。
周正義說,最近銀髮族要注意保暖,穿長褲、戴護膝有助於保護關節,平時可多做抬腿運動,增加肌力,讓關節不「卡卡」。過重的老人家應減重,減少膝蓋的負荷。
如果關節容易疼痛,可先考慮保守療法,例如復健運動,以及注射玻尿酸,補充關節中的滑液,可以改善輕微程度的退化。還有關節鏡手術也可以促進軟骨再生。
至於葡萄糖胺等保健食品,目前有研究對保養膝蓋的效果存疑,周正義則說,他不反對患者吃保健食品,但是仍建議要搭配適度的曬太陽、運動。
如果有小病痛,要重視疼痛的警訊,應立即就醫,不要過度依賴保健食品,以免膝關節「零件壞光光」。還有如果開始有退化性關節炎,運動前應向醫師諮詢,不要勉強自己去登山等過度使用膝關節。
但若膝蓋變形、甚至腫得像「饅頭」一樣大、腳伸不直、走路沒幾分鐘就走不動,可能就得考慮最後一線的置換人工膝關節。
雖然不少銀髮族都跟彭老太太一樣擔憂置換人工膝關節是大手術,但隨著高齡社會來臨,健保局統計發現,自98年至100年,台灣平均每年約有2萬人次置換人工膝關節,每年約增加1000多件。
以醫療費用來看,100年健保給付在人工膝關節材料的費用約為11億元,如再加上手術費用,約為26億元。患者手術的年齡以65至75歲最多,占四成,86歲以上者的高齡者也有4%。
周正義則說,人工膝關節已是常規手術,術前的仔細評估,也有助於避免感染、不適等併發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