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歲的鄭姓婦人因受下背痛所苦,不得不漸漸遠離廚房,直到最近痛到腰都難直起,才檢查出她罹患了「小面關節症候群」,經醫師採取增生療法治療2個多月,終於讓她疼痛感大幅降低,可再現廚藝。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醫師吳書毅表示,鄭婦因工作關係,經常揹著公司產品四處訪客,長期下來,讓她深受下背痛所苦,又因為沒有時間接受復健,只好尋求偏方,但症狀遲不見好轉,直到最近連站著煮一頓飯都成問題,才決定赴醫治療。
檢查發現,鄭婦的第4腰椎和第5腰椎之間的小面關節退化;小面關節是位於脊椎兩側成對的細小關節,覆蓋一層光滑的軟骨,並包圍韌帶囊及滑液,與位於前方的椎間盤共同負責每一節脊椎骨的穩定性。
吳書毅說,小面關節症候群,俗稱小面關節炎或長骨刺,佔慢性下背痛的比例約15%至40%,好發於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或姿勢不良的年輕人。
最常見問題的位置在於第4腰椎、第5腰椎之間關節,或是第5腰椎和第1薦椎之間關節。當小面關節退化時,就會出現腰痛、下肢痠麻等症狀,經常與椎間盤突出產生的疼痛難以區分,甚至兩者可能同時發生問題而造成疼痛。
因為椎間盤在前,小面關節在後,可以觀察易產生疼痛的姿勢,當向前彎腰時背部感到疼痛,則較為可能是椎間盤突出導致疼痛;當往後仰時背部特別不適,則可能是小面關節問題。
因小面關節位於脊椎後側,位置相對較淺,醫師可透過觸診刺激幫助診斷,而椎間盤位於身體較深位置,相對來說難以按壓刺激,需要其他檢查輔助。
吳書毅說,小面關節症候群的治療可考慮熱敷、拉腰等、徒手治療或注射治療。鄭婦因工作性質,採取增生療法治療,也就是以超音波導引,將葡萄糖水或自體血小板注射到患部,促進組織修復,進而改善關節穩定度,平均每2到4周注射一次,一般成人需注射4到6次。注射後2到4周內應回門診追蹤,並搭配適度運動,以強化局部肌肉與韌帶強度。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line_800x100_udnhealth.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line_300x135_udnhealth.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