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好痛!小心鈣化性肌腱炎
【聯合新聞網/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 許嘉麟醫師】
美霞是個認真的家庭主婦,兩個5歲、7歲的小朋友都是由她一手照顧,家裡也都打掃的乾乾淨淨、整齊舒適,讓老公專心工作,沒有後顧之憂。
只是年近四十的她,上星期開始肩膀極度疼痛,擦酸痛藥膏、貼貼布也不見好轉,不只舉手痛,連要扣內衣釦子也十分困難,日常生活無法順心處理,夜裡睡覺常常痛到不能入眠,兩個小朋友也不小心被波及,造成親子關係都緊張了起來;美娟和當老師的小姑提到這件事,小姑告訴她,他們同事也有人有同樣的症狀,要她快點去求助復健科醫師。
美霞本來還半信半疑,想說她又沒有摔傷、撞傷,怎麼會需要去看復健科呢?和醫師詢問之後才知道,原來她的肩膀發生了「鈣化性肌腱炎」,這好發於30-50歲肩膀經常舉動使用的中年人,像是老師或是電腦工作者,美娟仔細想想,由於她的房子空間小,裝潢利用了很多高處的空間,炒菜時高度也很不順手,小孩又老愛黏著她抱,過去她都忽略了這些會造成她肩膀過多壓力的行為。
鈣化性肌腱炎的患者嚴重時梳頭無法梳到後側、背部無法抓癢,如廁時也無法清潔或拉褲子,女性朋友則無法順利穿上後扣式內衣。
這種非外力突然造成的肩膀疼痛,一般人常會誤以為是五十肩,但鈣化性肌腱炎和五十肩不同的是,疼痛常常在肩膀旋轉至特定角度時會更為劇烈,接受復健治療也不易有效果,甚至常常在一般復健治療之後更為疼痛。
以X光或軟組織超音波檢查會看到在肩峰下近肱骨大結節附近,有鈣質沉積在肌腱上成點或片狀。在治療方面,可採取非侵入性保守療法的『震波治療』,這是採用一種能量震波的方式傳遞到人體組織,聚集在需治療的骨骼、肌肉、肌腱等部位,去破壞軟組織內的鈣化結晶的結構,以促進結晶被吸收以及組織的代謝、修復及再生。
此種治療安全性高,能縮短治療時間,減輕疼痛,治療時只須接受局部麻醉,經過震波治療一至二次,每次治療時間約十五至二十分鐘,不須住院,隔天即可恢復正常作息,效果在3-6個月的追蹤約80-90%的人疼痛可獲得減輕或痊癒;患者本身要配合多休息,避免引起疼痛的動作,不要再背或搬重的東西,尤其應該避免肩膀在大角度旋轉下又用力的動作。
若是十分嚴重疼痛,可考慮作局部類固醇注射,如果反覆發作而治療無效時,才需開刀在關節鏡下直接括除鈣化沈積。
肩膀疼痛的問題常會造成患者日常生活受到極大的不便,舉手之勞的行為都會伴隨不可承受的疼痛,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注意避免快速、大角度的用力動作使得肩膀受傷,也要注意工作或居家的場合裡,桌子或工作台的高度是否合適自己,以避免肩膀過度慢性耗損。
有些人習慣肩膀痠痛就按摩、推拿、貼膏藥,這只能紓解肩膀肌肉的過度疲勞,若是局部肌腱損傷等其他因素所造成的肌肉疼痛,不適當的按摩或推拿可能會造成肩關節的傷害及發炎,因此若發生不明的肩膀疼痛,應尋求醫師的正確診斷及治療。

臺北醫學大學
北醫附設醫院不論在人員、設備、服務上,強調以「人」為本的精神,以專業技術結合高科技設備,發展出五心級(專心、信心、愛心、熱心、耐心)的醫療照護特色。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多重外傷隱形殺手 長庚研發AI揪骨盆骨折
早期膝關節內側軟骨磨損 醫師:半套人工關節即可改善
全台350萬人的困擾!退化性關節炎影響行動 醫建議手術
老母連杯子都拿不了 微創手術重建韌帶關節助恢復
8歲童車禍腿骨折長短腳 這技術助他無須拐杖即可行走
換人工膝關節後想及早復原 治療師建議這3招
總是膝蓋痛怎麼辦? 骨科醫師教日常6招保養
醫病天地/婦左肩肌腱鈣化 震波治療解痛
動太多或太少皆可能引起 醫教2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 復健科醫提醒3情況盡速就醫
婦人腰痠背痛到不行才揪出骨鬆病因 花5年救回骨質
刺青師傅長期彎腰下背痛 水冷式射頻解痛術改善疼痛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運動傷害當下該冰敷還熱敷? 醫:有幾種情況增生療法助修復
走路常踢到地板、半蹲無力,肌無力警訊!2招測試下肢肌力夠不夠
跑步出現「跑者膝」疼痛困擾 學會這三招明顯改善
女子下背痛長期無法入睡 原來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退化性膝關節炎別急著開刀 先讓醫師試一試這方法
全身痠痛可以推拿、整骨嗎?骨科醫師:4種情況不建議!嚴重恐脊椎骨斷裂
移工做脊椎手術 匿名恩人幫大忙
醫病天地/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超音波導引注射改善
醫病天地/9旬嬤跌倒骨折 骨鬆症害的
醫病天地/騎單車騎到手麻 原來手腕尺神經損傷
健走會讓小腿變粗? 醫揪「常見錯誤」:走來走去不算運動
阿嬤髖關節退化難走路 醫師一招治療重拾走路樂趣
蹲跪盤腿坐易退化性關節炎!預防關節退化,4件事平常就要做到
健身完請人推壓竟致骨裂 復健醫:運動後拉筋自己來
8旬嬤1周跌2次骨折開刀!醫師公開「常跌地點」教保命防跌
驕傲的翹臀痛到睡不著!33歲女確診梨狀肌症候群
預防脊椎側彎?專家傳授簡易居家脊椎矯正3運動
猜你喜歡
為什麼有「老人味」?皮膚科醫師揭3大臭味來源
你的肺有多老?專家教你用一招簡單診斷肺年齡
飲料喝半糖也會糖尿病?營養師分析「含糖地雷」食物,韓式炸雞也上榜
洗完頭真的得用潤絲精?潤絲精可與洗髮精一起用?專家解惑
熟女失禁悲嘆都停經了還買衛生棉 用這招後開心趴趴走
你有雙下巴嗎? 小心是血管疾病警訊
睡不好很傷身!規律運動、調整睡前吃點心習慣…專家提點「好眠10招」
如何增加持久度?多打手槍有用嗎?醫教3招鍛鍊助延長
月經量變少,是不是提早進入更年期?醫師教先判斷這些事
常腹瀉、傷口慢好…免疫力低下病毒易入侵!醫師教從生活型態5方面調整
血壓高應該會頭痛?醫曝高血壓為什麼是寧靜殺手
你有多硬?勃起硬度也分等級!醫:硬度不足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女友下體狂流「寶可夢」般墨綠色液體 男聞味道瞬間崩潰
控血糖先吃菜再吃肉?專家揭正確進食順序:大部分人都做錯
總是膝蓋痛怎麼辦? 骨科醫師教日常6招保養
9種人最易養出膽結石 醫提醒:右上腹部不舒服當心
「天邊孝子」批評給壓力,照顧者情緒爆發!轉念5方法
國人40歲以上成人夜尿盛行率近4成 醫曝常見4大原因
全台350萬人的困擾!退化性關節炎影響行動 醫建議手術
台灣百萬人有腸躁症 可試低腹敏飲食
痛風不能吃豆類製品?醫:限錯飲食對控制尿酸沒用!真正不能吃的是這些
吃飽就打嗝、放屁…3動作緩解脹氣 少吃這些高產氣食物
喉嚨異物感可能與6大類問題有關 醫:這個部位的最要警覺
洗髮精加水稀釋用更久?皮膚科醫揭「可怕下場」
7種大便型態代表什麼?醫:4種情況要當心,盡早就醫
空氣品質亮紅燈 醫提醒少出門外也要關緊門窗
半夜肚子痛是怎麼了?醫師解析這三種問題最常見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如何讓大腦得到高效休息 腦神經科醫師給出這個建議
動太多或太少皆可能引起 醫教2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換季就全身癢爆!皮膚科醫認證蕁麻疹7大止癢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