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被美國列為第2大流行性疾病,台灣則是65歲以上老人第四大常見的慢性病,台灣快速邁入老化社會,對骨鬆的認知,仍侷限認為是「老化」必經的疾病。根據統計,台灣老年人口比例在2020年及2030年分別將提升至16.1%和24.5%,預估在2025年將達到500萬人,「保密防跌」存骨本將是當務之急。
骨鬆盛行率高 認知、預防都不足
根據調查,年過35後,骨質每年以1%的速度流失,50歲後速度加快到3%,70歲後以7%到8%速度流失,等於50歲骨質已消失15%、60歲已流失40%,民眾應提早存骨本,防堵無聲的殺手,讓骨質「沙漠化」。
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部腦中風醫學及腦神經功能科主任湯其暾說,民眾多認識心臟病、糖尿病,卻不知「骨鬆」的危害,骨鬆患者多等到骨折才有病識感。根據統計,台灣50歲以上男女的骨鬆盛行率,男性23.9%、女性38.3%,台灣髖關節骨折發生率,位居全亞洲第一,凸顯台人對骨鬆的認知不足,預防也不足。
骨鬆疾病無聲無息,幾乎沒有症狀,呼應今年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所提出的骨鬆徵兆,民眾還是能由以下五個徵兆,提早評估自我骨頭健康,進一步預防骨鬆骨折:
1.50歲後有骨折經驗
2.家族有人骨折過
3.駝背
4.變矮
5.骨密度不足
湯其暾說,民眾常認為骨鬆是專屬於停經後女性的專利,停經後的婦女,骨鬆程度確實比男性高,但造成骨鬆的危險因子,不只是停經,還有長期服用類固醇、不愛運動或是選錯運動、抽菸喝酒、愛喝咖啡的民眾都屬於高危險群。
避免衝擊力運動 幫脊椎減壓
增加骨鬆骨折機率的運動多是「衝擊力大」的運動,像是騎腳踏車、打籃球、打羽球等。湯其暾建議,年長者的運動應該是採取衝擊力小的運動,如小動作的慢跑、打太極、游泳等,讓脊椎處於低壓狀態。
男性長期疏忽之下,骨鬆造成的骨折致死率反而高於女性。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男性,骨折發生率為12.5%、65歲以上的女性為19.8%。據國健署調查,台灣因髖骨骨折1年內死亡者,男性約22%、女性為15%,主因是骨折導致行動不便、長期臥床,患者免疫力變差,易因上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死亡。
根據研究顯示,一旦骨鬆患者出現脆弱性骨折,未來骨折的風險就會增加10倍,髖部再次骨折的病患一年內死亡率為25%,而不到一半的患者有機會回復到骨折前的行動能力。髖部骨折後失去獨立性,約60%患者往後一年無法自理,需要接受幫助,20%患者則可能需要接受長期護理。
開刀前評估 骨密度檢查有盲點
如何揪出「骨鬆」?湯其暾說,現在多採取骨密度檢查,但骨密度檢查會有盲點,他認為僅是參考用。曾有一名56歲的女性患者,因為脊椎長骨刺就醫,通常長骨刺的患者骨密度都不差,檢查後,骨密度果然未達骨質疏鬆標準,數值為-1.7,僅是骨質減少症,但開刀打上骨釘後,卻讓患者痛不欲生。
回診發現,才剛裝上去的骨釘、骨材全部移位,一看骨頭,患者的骨頭孔隙猶如海砂屋,湯其暾說,當骨頭的地基不穩時,做任何治療都沒辦法固定,最後是做了骨水泥,才幫助患者恢復正常。湯其暾說,後續他皆會幫患者再做電腦斷層,仔細看骨頭孔隙是否太大,再評估是否要開刀。
湯其暾說,目前依照骨密度來評斷是否開刀,對於患者不太公平,建議指引中應該要多一些檢查指標,畢竟患者來來回回開刀,傷及的是患者的身體,有些患者體力不佳,連開刀都沒辦法撐過。
補充維生素D 身體製造的最好
不過回到根本問題,骨鬆必須從年輕時開始預防,平時的飲食就得注重鈣質、維生素D以及蛋白質的攝取,特別是維生素D,別單純透過健康食品補充,最好的維生素D是身體自行製造的維生素D,建議每周曬1到2次的太陽,每次1到2個小時。
10月20日為世界骨鬆日,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推出首個骨鬆疾病絲帶響應,希望以絲帶的意念,串起大眾對於骨鬆防治的衛教意識,讓骨鬆憾事停止。全台北中南醫院也各自串起骨密度檢測衛教活動,從10月11日起已陸續展開,包含彰化基督教醫院、大林慈濟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義大醫院以及羅東博愛醫院皆有參與。同時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也於社群媒體發起響應抽獎活動,歡迎大家搜尋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臉書粉絲團,一同響應世界骨鬆日活動。
世界骨鬆日活動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10/24 09:00-16:30
義大醫院 10/22-26 09:00-16:30
羅東博愛醫院 10/30-31 08:00-16:30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