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骨科.復健

延緩關節退化:訓練肌肉有力 關節承重就小

骨關節炎又稱為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的關節疾病,也是造成年長者行動不便主因之一。
骨關節炎又稱為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的關節疾病,也是造成年長者行動不便主因之一。
記者王騰毅/攝影

輔大醫院骨關節暨
醫療器材副院長江清泉<br />記者王騰毅/攝影
輔大醫院骨關節暨 醫療器材副院長江清泉
記者王騰毅/攝影
骨關節炎又稱為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的關節疾病,也是造成年長者行動不便主因之一。聯合報元氣講座特別邀請輔大醫院骨科團隊主講「關節哪好 人生是快樂」,為讀者建立關節保養正確觀念。

「台灣關節病變者約有270萬人,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約有九萬人。」輔大醫院骨關節暨醫療器材副院長江清泉說。骨關節炎好發於老年族群,嚴重程度隨年紀增加,45歲以上女性因荷爾蒙變化及肌力退化,更易提早發生,年輕人也會因受傷而罹患。

致病主因 退化、使用過度

輔大醫院骨科醫師張書豪表示,骨關節炎主要影響關節內軟骨。軟骨有緩衝及潤滑作用,能讓骨骼相互滑動並減少運動帶來的衝擊力。當軟骨退化耗損,會使骨骼互相摩擦產生疼痛或變形長骨刺,發炎腫脹,增加彎曲困難度。退化還會讓軟骨產生小碎片掉入關節腔,走路或彎曲時加速剩餘軟骨磨損

骨關節炎主要是由「退化」及「使用過度」造成,常見於承重的膝蓋及髖關節,以及手指節、頸椎、腰椎等;症狀除了疼痛,晨起會有僵硬感。疾病早期走路或承重時會疼痛,惡化後甚至連休息都感疼痛。骨骼摩擦有時會發出嘎吱聲響,自覺有症狀,建議至骨科就醫。常見危險因子有年齡、體重過重、關節損傷及先天關節結構異常等因素。

輔大醫院骨科醫師
張書豪<br />記者王騰毅/攝影
輔大醫院骨科醫師 張書豪
記者王騰毅/攝影

藥物與非藥物治療

診斷骨關節炎,可透過病史、理學檢查、X光、抽血、關節液檢驗等綜合評斷;治療分藥物與非藥物方向,「非藥物治療」包括減重、運動、物理治療、冰熱敷、輔具等,情況惡化才考慮手術。

●非藥物治療

減重:張書豪說,減重三至四公斤就能感受到改善。

運動及物理治療:能訓練肌力,減輕軟骨受力及關節負擔。

增加關節活動度:能促進局部關節液循環,讓關節軟骨獲得較好營養支持。

冰熱敷:有緩解關節炎效果,疼痛僵硬時熱敷,局部疼痛或發炎紅腫冰敷,可交替進行。

使用輔具:如鞋墊、支架、手杖等可減少關節負擔。

●藥物治療

可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普拿疼、藥膏等,或在關節腔內注射類固醇、玻尿酸、PRP(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鴉片類止痛劑等。但為防範藥物交互作用,有腸胃道、肝腎、心血管疾病及藥物過敏或正使用健康食品、營養補充品,應先告知醫師。

●手術治療

關節鏡手術、骨矯正手術、關節置換等,效果不同,由醫師評估。

物理治療師陳譽仁<br />記者王騰毅/攝影
物理治療師陳譽仁
記者王騰毅/攝影

運動做一休一 減輕膝蓋受力

物理治療師陳譽仁說,遠離骨關節炎,「預防」最重要,得維持好姿勢、柔軟度、肌力並穩定肢體;作肌力訓練能讓肌肉有力量,動作時關節受力就小;檢視自己的站姿及坐姿,坐時避免低頭駝背,手要置於扶手或桌上;椅子要有扶手、腰最好有支撐,延伸至上背或頭部;避免坐小凳以免脊椎過彎;避免久坐與站,起身前先活動關節;檢視床的軟硬度;背痛或脊椎側彎者勿拉單槓;抬重物應將物品先移近身體再蹲下取。

解除骨關節炎的方法,第一個就是避免「關節壓力和摩擦力太大」,首要「聰明減重」,可藉飲食控制、燃燒脂肪的有氧運動達成。對的運動不會傷害軟骨,能讓關節更強壯,運動可做一天休一天,更能加速代謝。無法跳有氧可改踩有靠背飛輪,因坐墊承受體重,可減輕膝蓋受力。若不行再試試水中有氧或無重力跑步機。

第二是避免「關節過度使用」,如減少走下樓梯及下坡機會。爬山走路時可使用行走杖並穿戴護膝;加強肌力及核心也很重要,因為肌肉是最好避震器,能減少關節壓力。關節若疼痛可採物理治療舒緩,如電療、熱療等。第三是「避免受傷」,平常可做單腳站立訓練平衡感,避免跌倒而受傷。

另外,江清泉提到,民眾對骨關節炎尚有許多迷思,建議可以「膝部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指引」為關鍵字,搜尋美國骨科醫學會(AAOS)發佈資料作為參考。

退化性關節炎 軟骨磨損 有氧運動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