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是慢性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失調的症狀,會像沙漏般地吞噬健康,逐漸損害肢體的動作技能及語言能力,最終導致「失能」甚或「失智」。它的病因仍不明朗,推測和大腦底部的基底核及黑質腦細胞退化有關,目前醫學上只能使用藥物、手術及復健等方式多方控制,尚無法根治。
一杯水未到口 水都抖光了
高雄義大癌治療醫院院長陳翰容,是國內最早做巴金森氏症手術的腦神經外科權威。他指出,巴金森氏症是退化性疾病,主要是腦部製造多巴胺的神經核退化,導致多巴胺這種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不足,造成腦部失衡,患者手會抖,步伐細碎,身體前傾,面無表情,嚴重的還流口水,最後呼吸、咳痰困難,臥床無法動彈。
陳翰容說,這種病症並非單獨一種基因異常。輕度患者可能只一邊的手腳會抖,對生活的影響還不大,這個階段吃藥,就能減緩症狀。接著病程進展到兩邊手腳都會發抖,手抖的症狀有人像在數鈔票,有的像搧風,一秒鐘約3到5下。嚴重的,喝水時一杯水還沒送到嘴巴,就抖光了。
病程速度不一 有人撐20年
巴金森氏症的病程進展因人而異,有人罹病才二、三年就不能動彈,有些進展則較慢,一、二十年後才不能動。但陳翰容指出,巴金森氏症有「早發型」,病人三、四十歲就發病。
過去他在林口長庚醫院任職時,有個年輕的戶政員求治,年紀才30幾歲。過去戶政系統還沒電腦,要靠繕寫,這名戶政員根本沒辦法寫字,後來動手術,才恢復寫字功能。
退化疾病 能緩解不能根治
醫學上治療巴金森氏症,從最早的藥物控制,發展到手術治療。陳翰容表示,早期治巴金森氏症只能靠藥物,但早年沒有很好的藥物,現在的藥物很多,效果也不錯,遺憾的是,巴金森氏症畢竟是退化性疾病,沒有一種藥能真正讓細胞再生,只能緩解症狀。
他說,醫療上常用的藥物是左多巴、amantadine等,有些病人藥物用久了,必須重新調整用藥。吃藥同步搭配復健,可讓病人步伐穩定,否則跌倒很容易受傷。
藥物控制不佳 可考慮手術
輕度巴金森氏症,服藥控制即可,藥物治療不佳,則可考慮動手術。常見的外科治療方式有腦部立體定位燒灼術及深腦部電刺激術。
1.腦部立體定位燒灼術 80%有效
陳翰容是國內最早針對巴金森氏症患者進行燒灼術的醫師,他表示,這種手術需做精準的立體定位,然後以一根直徑約4到5mm的針,加溫到攝氏70度左右插入患部,燒灼約30秒到1分鐘。
「神經核退化後,會發出不正常的訊號,燒灼術即是將腦內部分神經細胞燒灼破壞,抑制繼續不正常放電」陳翰容指出,這種手術方法簡單,約80%有效,術後兩三天就能回家。
2.深層腦部刺激術 醫材需自費
即在患者腦部先做定位後,植入電刺激器(俗稱電池或晶片)及導線等醫材,深層腦部刺激術置入電池後,因不必燒灼,沒有所謂的「破壞」,不過電池約五年就需更換,相關醫材必須自費,病人負擔不輕。
3.加馬刀無傷口 台灣還未引進
陳翰容說,歐美及日本治療巴金森氏症,已發展到使用加馬刀,以加馬射線打在患者的視丘或下視丘,這種治療最大的好處是完全沒有傷口,術後第二天就能回家,對上年紀的巴金森氏症患者來說,能杜絕手術的風險,台灣日後可以考慮引進。
【診斷鑑別】
手抖、走路不穩 也可能是其他疾病
陳翰容表示,民眾是否罹患巴金森氏症,必須經過診斷鑑別,有患者同樣是手抖、走路不穩,檢查病因是血管硬化引起。而有位曾任美國神經病理學會副會長的醫師,也是手抖嚴重,最後推斷極可能是長期做細胞染色,因為染料中的毒素中毒,這些患者的症狀表現都很像巴金森氏症,被歸為「類巴金森氏症」。
◎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