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腦部.神經

巴金森警訊/不只手抖、慢動作 憂鬱也潛藏巴金森病風險

憂鬱也與腦神經疾病相關,尤其是巴金森病,這群病患也希望有好心情,但源於大腦的病變讓他們不由自主地憂鬱起來。圖/123RF
憂鬱也與腦神經疾病相關,尤其是巴金森病,這群病患也希望有好心情,但源於大腦的病變讓他們不由自主地憂鬱起來。圖/123RF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台三級警戒,民眾在家悶得慌。根據國際臨床與健康心理學雜誌統計,自2020年1月1日疫情爆發後,全球憂鬱症的發病率與2017年相比高出近7倍;但除此之外,憂鬱也與腦神經疾病相關,尤其是巴金森病,這群病患也希望有好心情,但源於大腦的病變讓他們不由自主地憂鬱起來。

靜止時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及動作緩慢是巴金森病三大典型的動作障礙症狀,但疾病亦會影響腦部正常功能,引起異常的精神表現,稱為器質性精神病,憂鬱症便是病友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統計盛行率高達四成三。部分病患會在尚未出現動作障礙時就感到悶悶不樂,憂鬱成為巴金森病的前驅症狀,也會在病程中後期出現,令病友個性大變。

●曾經開朗樂觀 老伯罹病後重度憂鬱

原本開店當老闆,個性開朗的王伯伯,在六十五歲退休後確診巴金森病,罹病後由於身體逐漸退化不受控,他對生活失去信心,情緒愈加不穩定。有一天他竟想不開要做傻事,幸好妻子及時阻止憾事發生,隨後王伯伯透過治療與調整生活型態,參與志工團體,擴展生活圈,有了家庭與朋友的支持後逐漸好轉。

臺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召集人、神經部主任吳瑞美
臺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召集人、神經部主任吳瑞美
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召集人、神經部主任吳瑞美表示,國外學者曾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在社區裡的巴金森病患中,約有7.7%符合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III)的重度憂鬱診斷標準,再進一步依程度區分,中重度憂鬱占5.1%、而有45.5%的症狀屬於輕度憂鬱。

●尚未確診巴金森病 憂鬱症已蠢蠢欲動

巴金森病造成憂鬱症好發時間點,吳瑞美說,在病程中可看到「雙峰」分布,分別在剛確診及病程的中後階段,但較為特殊的一點,會有部分病友在尚未確診前就出現憂鬱傾向,與其病理特性有關。

吳瑞美解釋,巴金森病患因腦內黑質細胞退化,使得多巴胺分泌缺乏,隨著黑質細胞死亡,就會產生路易氏體的異常沉積,最一開始沉積的位置為掌管嗅覺的細胞,以及管理腸胃蠕動的迷走神經細胞,因而嗅覺改變、便祕等症狀會先行出現。

接著當沉積來到腦幹的橋腦部位,便開始影響睡眠、情緒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部分病友因而在五十多歲時被誘發出憂鬱情緒,待兩到三年後才陸續出現動作障礙症狀。

●巴金森病初期與晚期 也會好發憂鬱

另一個會發生憂鬱的時間點在疾病的第三期階段,此時病友會出現步態異常,平衡感變差,走路駝背、脖子前傾等姿勢改變,對藥物的反應出現減退現象。當更多的多巴胺神經細胞缺乏,也會影響人體對外界喜、怒、哀、樂的反應,因而變得憂鬱。

另一群病友則會在剛確診巴金森病時,因對疾病的不能接受,加上需長期服藥,對五十多歲正值事業黃金期,或六十多歲正要開始享受退休生活的病友來說,他們開始怨天尤人、鬱鬱寡歡。

吳瑞美鼓勵病友,保有正確的疾病觀念,調整生活型態、多運動,規律服藥等,在疾病初期的前六年,甚至十年,多數的病人能維持獨立生活的良好狀態。

巴金森氏症自我檢測<br />資料來源╱台灣動作障礙學會 製表╱黃安琪
巴金森氏症自我檢測
資料來源╱台灣動作障礙學會 製表╱黃安琪

●不同於一般憂鬱症 巴金森病憂鬱症有一特點

吳瑞美也強調,巴金森病的憂鬱症與一般憂鬱症有明顯的不同,在於巴金森病友的憂鬱表現,多是因為身體的退化愈來愈嚴重,而擔心拖累家人,感到自身無用或覺得人生無望,沒有一般憂鬱症病患會有的罪惡感和自殺傾向。

因此,若要確定巴金森病友是否罹患憂鬱症,醫師會透過看診時病患的主訴,情緒表現、肢體語言、家屬透露出的訊息等,再搭配量表的輔助診斷區分嚴重程度,並照會精神科共同治療與照護。

●巴金森病憂鬱症 歸納六大風險因子

相關研究也發現,較年輕的巴金森病患、處於疾病初期或末期,或巴金森病程進展較快,以及個性上容易焦慮、緊張或過去曾有憂鬱症病史、女性等巴金森病患,是屬於風險較高的一群,較有機會罹患憂鬱症。

隨著憂鬱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吳瑞美表示,輕度憂鬱透過心理諮商、家人支持有機會改變現況;中度以上的憂鬱症便須透過藥物治療,如施以增加腦部血清素等抗憂鬱藥物,或某些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除能改善運動功能外,也能改善憂鬱情緒,當重度憂鬱症對精神科藥物效果反應不佳時,則會考慮採取電擊治療。

●打造友善環境 巴金森病憂鬱症可預防

「有憂鬱症的巴金森病友即使改善了動作障礙症狀,但當對生活失去興趣、不快樂,仍會覺得生活沒有陽光。」吳瑞美說,雖然憂鬱症不一定會發生,但可以防患未然,尤其是有較高風險的病友,建議打造友善的外在環境,如參與社交團體、運動以及調整生活型態。

抑或是一般民眾可透過巴金森自我檢測量表,或在家進行簡易的巴金森手指操,便有機會提早發現疑似症狀,及早至神經內科就診,用藥治療延緩失能。

【加入臉書社團】

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憂鬱症 多巴胺 巴金森氏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