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Phyllis提供
圖/Phyllis提供
一九六六年。美國醫學論文已出現「囤積(hoarding)症」字眼。兩年前,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新版診斷與統計手冊當中,正式將「囤積症」定義為需要治療的心理障礙。
台灣作家Phyllis花了十年時間研究囤積症,上月出版華人世界第一本囤積症專書「囤積解密」,近期還準備去美國考「囤積症整理師」證照。她表示,「囤積症」是病,而且是用愛與關懷才能治療的病。
Phyllis母親正是囤積症患者。從高中起,Phyllis老家便堆了滿坑滿谷的雜物。二○○三年,她從老家倉皇逃離,留下獨居的母親。母親沒多久便得胃癌,三年後辭世。
記者陳宛茜/攝影
全球統計,每廿五人就有一人是囤積症患者:患者四十歲後症狀明顯,五十歲起進入高峰。高齡化社會患者人數攀升,溢出雜物造成家庭關係惡劣,成為公共安全的隱憂。專業的「囤積症整理師」在美國應運而生,協助患者清理內心和外界被塞滿的角落。
「我不只是想清理雜物,更想修補關係。」Phyllis希望藉「囤積解密」一書讓台灣理解「囤積症」,讓人們學會用愛與關懷,清理心靈與物質世界應該捨棄的囤積物,也讓她完成來不及對母親做的事。
◎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