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調味料都不健康嗎?營養師建議要加就加這8種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精神.身心

疫情減少參與休閒活動恐憂鬱 專家授2招加速恢復

專家表示,疫情期間民眾減少參與休閒活動,可能影響心理健康,建議可以找相同興趣的朋友,或透過簡單方式活動習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專家表示,疫情期間民眾減少參與休閒活動,可能影響心理健康,建議可以找相同興趣的朋友,或透過簡單方式活動習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聽健康

00:00/00:00

新冠疫情期間,許多民眾從事休閒活動轉向閱讀或戶外活動,不過體能或運動方面卻減少,專家提醒,遇到重大事件時,如工作挫折、考試、情感或發生災難、意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會影響我們參與休閒活動的動機、減少紓壓管道,建議可以透過「找伴」或「重新建立」2方式維持休閒活動參與,也是一種促進心理健康的保護力。

2022年1月發布於《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健康期刊》研究,由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學者於2021年2月進行,研究對象共503名,平均年齡46.6歲。並以問卷方式評估,要求列出最喜歡的休閒活動及此項活動的頻率,同時詢問疫情後活動參與度的變化及目前參與狀況與理想的活動量進行比較。

結果發現,最受歡迎的是「以在家為主的非網路活動」、「以螢幕為主的數位/網路活動」、「體能或戶外活動」。此外,閱讀、電腦或電玩遊戲等家題活動普遍增加,大多數體能和戶外活動則呈現減少情況;心理健康上,約四分之一的受訪者呈現重度憂鬱症狀,與疫情前比較,無論是參與度或理想參與度都有差距,與心理健康有顯著相關,如果增加、抱持該活動參與度,其憂鬱症狀則不會惡化。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表示,疫情期間民眾休閒活動改為閱讀或戶外活動,像是登山、露營比例大幅提升,但整體身體活動量卻下降,可能會影響自身情緒,因為運動時會產生腦內啡、多巴胺等物質,讓心情產生愉悅的感覺;同時運動需要專注,能暫時拋開負向情緒;也因改變生活型態,而減少負向思考的時間。

徐錦興說,休閒活動是指扣掉工作、生理所需的時間,可以自己掌握、從事喜愛的活動,如身體活動、閱讀或網路相關等,建議可安排「有目的」的休閒活動,除了獲得滿足、也能自我強化,進而累積經驗自我肯定。青少年階段的休閒活動更具正向意義,家長有義務引導孩子規劃休閒活動的設計。他提醒,許多人喜好以螢幕為主的數位/網路活動,但需要學習控制使用時間,避免時間過長,造成網路成癮。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從事休閒活動可以緩解壓力、降低憂鬱和焦慮,提升幸福感,但面臨如考試、工作挫折、情感或發生災難、意外、新冠疫情等重大壓力事件,可能會影響我們參與休閒活動的動機,減少紓壓管道。「平常心,心常平」讓心保持在平靜的狀態,能以不變應萬變。面臨不確定的未知與變化,越需保持休閒活動的參與,是一種促進心理健康的保護力,

戴怡君建議,要重拾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找伴」:找能激勵自己或自己有相同興趣的人,請對方分享經驗,聊聊感受,或是約定一起做;二、「Reset縮小或換目標」:重新建立維持休閒的活動習慣,例如失去寫日記的動機,可改用幾句話或圖像紀錄,董氏基金會研製「憂鬱檢測APP」,亦可應用做心情紀錄。

心理健康 憂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