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壓力大,易誘發「適應障礙症」● 情緒低落並有認知及生理症狀逾兩周,恐憂鬱症上身
● 情緒支持和用藥,可改善憂鬱症
世界衛生組織將憂鬱症與癌症、愛滋病並列新世紀三大疾病,憂鬱症也是造成人類失能的第一疾病。然而,台灣有憂鬱症傾向的人口中,高達七成未尋求醫療協助。
看錯科 有人10年才找到病灶
台大精神科名譽教授、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分析主因是對疾病認知不足,許多民眾因胃口不佳看腸胃科、喘不過氣看胸腔科、全身疼痛看神經內科,輾轉求診10年,最終才發現是憂鬱症找上門。
李明濱指出,每個人都會憂鬱,但不見得是憂鬱症。憂鬱症是一種症候群,當情緒低落並伴隨相關認知問題及生理症狀,持續超過一段時間(如兩周)以上,同時造成個人生活功能的障礙或苦惱,才被界定為符合憂鬱症的標準。
憂鬱症有幾大核心症狀群,李明濱說,一是情緒症狀,會感到憂鬱,快樂不起來。二是生理症狀,包括睡眠減少、食欲和體重降低或增加、性欲減退、常感頭痛、胃痛或肌肉緊張。三是認知症狀,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挫折忍受度降低、記憶力減退、思考負面扭曲、甚至產生自殺意念。
無故鬱卒 罹病跟體質有關
憂鬱症成因很多,李明濱表示,一種是因為生活壓力而誘發的「適應障礙症」,例如親人重病或過世等,只要經過短期用藥和心理支持,大部分都會好起來。
但如果是無緣無故心情低落,沒有外力因素造成,這類型憂鬱症與體質有關。他分析,關於憂鬱症的生理致病機轉有許多不同的理論,「單胺假說」是最被接受的說法,是指當大腦內調控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出現功能不足時,便會產生憂鬱情緒。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包括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因這三者的化學結構都屬於單胺類,故稱為「憂鬱症的單胺假說」。
憂鬱症被汙名化 就診率低
李明濱說,除了認知不足,更大原因是憂鬱症被汙名化,病人視憂鬱症為「恥辱」,才導致低就診率,其實只要經過情緒支持和用藥,憂鬱症都會改善,規律服藥一段時間、待血中藥物濃度穩定後,大腦會逐漸恢復正常,即使最嚴重的憂鬱症,在治療兩周到一個月後,症狀也會慢慢改善,「持續治療很重要,千萬不要中斷。」
他強調,憂鬱症患者家屬扮演重要角色,要配合醫師,不要對患者過度操控,也不要不理會,「盡量少說多傾聽、多關心。」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