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鄧桂芬╱專題報導】
電影「美麗境界」中的男主角約翰奈許是數學天才,在接受危險的美國情治任務後,行為舉止開始異常,常產生幻覺,經診斷後發現是「思覺失調症」(也就是昔日所稱的「精神分裂症」);他與精神疾病長期抗戰後,不僅重返大學教書,提出的數學理論更榮獲諾貝爾獎。
醫界一般認為,思覺失調症與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不正常分泌有關,引起思想及感知錯亂,最常出現的就是幻聽症狀,不會因時間、休息、工作或塞耳塞而停止,且非悅耳動聽的內容,難以靠自己分辨。
精神科醫師出身、現任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長陳快樂表示,因許多人對精神分裂症有負面刻板印象,不知情的人常誤認為「中邪」,由於害怕惹來異樣眼光、遭歧視或被貼標籤,當被診斷出是「精神分裂症」,情願求神問卜而拒絕就醫。
在民間團體推動下,衛生福利部今年5月將精神分裂症正式更名為「思覺失調症」,並將醫院的病例、診斷書及健保名稱等全部完成更名,盼增加患者的就醫意願。其他國家如日本早於2002年將精神分裂症更名為「統合失調症」;韓國也於2012年更名為「調弦症」。
陳快樂指出,曾有思覺失調症病患被家人用鐵鍊拴上,甚至被關進鐵籠內廿多年,症狀無法好轉,反而持續惡化,使病患和家人都痛苦。她強調,思覺失調症患者只要及早就醫,藉由適當的藥物治療,就可將症狀強度削減到可與外界溝通的程度。根據臨床經驗,患者若規則用藥1年,可獲7成控制;若2年以上不服藥,症狀復發率則超過6成。
陳快樂說,美國精神科醫師費雪(Daniel Fisher)18歲發病後就醫接受治療,不僅可正常生活,還成為哈佛精神科醫師,並以自身經驗幫助更多人。所以只要與疾病和平共存,回歸正常生活並非難事。
精神科醫師孔繁錦表示,花蓮玉里醫院收治約2500多名精障患者,其中9成5以上受到思覺失調症困擾。不過,當病情獲控制後,病友可參加醫院提供的「復健基金」機會,只要完成指定工作就可獲得獎金,藉此機會訓練病友打理生活。
玉里醫院的思覺失調症病友阿慶,在病情穩定後,如今每天到醫院當工友,雖然無法控制大聲自言自語,但工作都能如實完成。
孔繁錦說,他每次遇到阿慶,都會停下腳步聽阿慶說話,鼓勵他「很好,再見!」二人因此成為朋友。
【2014/10/15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