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見的人事物、聽到的聲音、嗅到的氣味近乎真實,但身邊所有人不僅說沒有,還說你有病,可以想見內心會產生極大的孤獨與絕望。這是33歲的思覺失調症病友小南(化名)走過的歷程。
小南20多歲時發病,經常感到同事和朋友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話,因而經常焦慮憤怒,波及人際關係與工作效率,每份工作都做不久。不過,他看見的、聽見的情況栩栩如生,因此有好長一段時間不具病識感、不願好好吃藥,多次復發住院。
台中榮總今舉辦衛教記者會,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的黃金治療期在發病之後的五年,經由適當治療,高達三分之二的患者能回復正常生活。不過前提是患者要具病識感,這有賴周遭人認識疾病、同理患者處境,並與之建立信任、協助其穩定就醫。
台中榮總精神部主任藍祚鴻表示,國內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大約每1000人當中有三到七人罹患思覺失調症,好發高峰年齡在青少年晚期,男性發病時的平均年齡約比女性早五年。
藍祚鴻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當中,僅不到1%的患者有家族遺傳,絕大多數的患者都不具家族史。對於疾病形成最著名的假說是多巴胺理論,主要是指患者大腦的多巴胺分泌過剩,因而產生幻覺與妄想。多巴胺分泌過剩的原因,有動物研究觀察患病大腦組織細胞,發現原來應該依序排列的六個分層出現位置錯亂的情形,而錯亂的原因,學界曾觀察過去百年患者的生日分布,發現患者較集中在寒冷季節出生,因此有人推測這個疾病的源頭可能與冬季活躍的流感病毒、感冒病毒感染或者因冬季日照短而容易使維他命D攝取不足有關。
藍祚鴻表示,受大腦病變影響,患者的每個想法與感受都很真實,因此雖然聽者不見得認同患者所說,但可以告訴他「我能理解你有這樣的感受」,讓患者感到被包容接納,並提高與周遭人溝通以及穩定接受治療的意願。臨床上見到順利回歸正常生活的患者,除了穩定用藥,心理與認知改善也是關鍵之一。
不少患者像小南一樣不具病識感,又或者居住在偏遠地區而交通不便、難配合醫囑治療。為此,在台中榮總精神部醫療團隊自十年前啟動居家治療,每月收案量達1100人次,其中也包括小南。因著居家醫療穩定接受治療的小南,如今已有穩定工作,今年初更結婚一圓成家夢。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