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高宛瑜/新店報導】
「老爸以前輕聲細語,現在卻很易怒,甚至喝個爛醉才肯回家!」台北慈濟醫院最近常有「憂鬱父親」家屬上門,醫師提供五招解方,分別是勇敢表達情緒、以父親角度關心、求助、運動及治療。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陳益乾說,多數父親被傳統觀念要求堅毅、強壯,較不會透露或分享自己的感受,常壓抑情緒,導致內心焦慮和孤單感惡化。
他舉例,50歲的賴先生原在國外擔任高階經理人,但中年失業,回台薪水和環境不比從前,擔心妻兒失望,有苦難言,漸漸沮喪、逃避,下班後借酒澆愁,有次在餐廳吃飯莫名對店員發脾氣,驚覺自己可能有情緒問題。
賴男到慈濟看診時,又和醫師吵架。當時陳益乾介入關心,提供藥物治療,賴慢慢穩定情緒,陸續回診,逐漸好轉。
陳益乾說,每個人都會悲傷或易怒,通常幾天就恢復,低潮超過數周,對工作、家庭失去興趣,就要注意罹患憂鬱症。男性憂鬱症狀有倦怠、失眠、性慾下降和胃痛、背痛等身體疼痛,日常生活也容易煩躁、易怒、焦慮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僅少數人察覺問題而就醫。男性壓抑的心情也常被旁人忽略。
陳益乾建議,有憂鬱傾向的父親可透過5個方法,讓自己逐步走出陰霾。第一招是懂得適時表達情緒,讓壞情緒有個出口;第二是家人要以父親的角度多給予關心;三是尋求幫助,悶在心裡苦惱會讓症狀更加嚴重;四是運動,可直接影響腦內情緒荷爾蒙的平衡,性格較剛烈、暴躁的人,建議多做伸展性、平和非競爭性的運動;五要正視問題,接受治療,當情況嚴重時,別排斥就醫。
【2014/08/09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