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
一名40多歲的躁鬱症女子,日前與先生興高采烈規畫要去澳門遊玩度假,但看到復興航空失事消息後,擔心坐飛機不安全,不斷要求先生取消行程,先生覺得她大驚小怪,掃了度假興致,兩人弄得很不開心。
先生擔心她情緒不佳,帶她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除使用抗憂鬱藥物治療,醫師也建議家屬多陪伴她。家人告訴她飛機失事可能性低,及失事相關風險後,她才同意與家人出遊。
國內近來接二連三發生重大災難,從復興航空空難到高雄氣爆,導致人心惶惶。
收治這名女子的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心身醫學科主任周元華說,在發生重大災難的前兩周,多數人會感到驚訝、恐慌,一段時間後,多數人都會恢復;但有情緒障礙者及受災戶,卻有可能情緒一直無法恢復平靜。
周元華說,復興空難後,門診中就有3到4位憂鬱症、躁鬱症患者,因為擔心坐飛機有風險而更改行程。
他說,過去也有研究發現,地震後的災民、災民的家屬,因承擔巨大壓力,又未經妥善的心理諮商或治療,是自殺高危險群。
近來許多人從媒體看到災難新聞畫面後,感到焦慮。振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袁瑋說,若是2到4周後仍有嚴重焦慮、持續失眠,或是不敢出門、出門後又提心吊膽,就應尋求專業協助。
周元華表示,目前民眾最需要透明公開資訊,建議高雄市政府要提供短期關懷專線,供當地民眾諮詢,也可安撫民眾緊張、焦慮情緒。
袁瑋指出,看到災難消息後若感到焦慮、睡不好,可減少接收相關新聞,並多做運動,並與家人、朋友相處,來減緩壓力。
若是災民家屬,則在忙碌中,要給自己一段獨處時間,沉澱情緒。而災民若在兩周後,仍無法回歸正常生活,會嚴重失眠、焦慮,則要盡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2014/08/02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