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黃文彥/採訪整理】
精神分裂症,百年前在法國被命名為早衰失智症,顧名思義,精神分裂症好發15歲左右年輕人,且伴隨精神功能退化。一百年後的今天,藥物治療讓此症更像慢性病,而非完全不可治療的疾病。
精神分裂症包含認知、行動、情感等多方面的退化、敗壞與扭曲;在臨床診斷上,以幻聽、妄想連續出現一個月為主要診斷標準,其他包含超過半年時間語無論次,面無表情及生活孤立。
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受體質影響,醫界一般認為,此症與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不正常分泌有關;全世界精神分裂症盛行率1%,由於精神分裂一詞容易讓人聯想到人格分裂,甚至太過負面,近年醫界曾倡導改名為「思覺失調症」。
儘管精神分裂症患者無法完全阻止大腦退化,但透過多巴胺阻斷劑等藥物協助,能夠將病程獲得良好控制,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hn Nash,他奇蹟似地回到現實世界。
多數人認為外在因素,例如壓力是精神分裂症誘發因子,事實上,此病仍與遺傳體質有較大關係。
由於患者會出現幻覺、語無倫次,不知情的人常誤認為「中邪」,患者最後慢慢疏離人群,造成更嚴重後果;其實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千萬別輕信民俗療法。
由於這類患者退居自己內心世界,親友陪伴與照顧尤其重要。除了積極治療外,親友應積極協助患者融入社會、學習日常生活功能。
諮詢:書田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江漢光、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嚴烽彰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