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市報導】
新竹一名國中女生,幾個月來老是拔頭髮,頭頂多處無髮,家人帶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科就診,醫師詹仁輝說,這女生患拔毛癖,經藥物與行為治療,情況改善,頭髮已慢慢長回來。
詹仁輝說,這名國一女生於兩個月前由母親陪同就醫,就診時頭頂髮量明顯稀疏。母親說,孩子一年前開始拔頭髮,起初不以為意,後來發現她頭頂髮量變少,有幾處沒頭髮,才發現問題嚴重。母親曾要求孩子改掉習慣,但只要孩子獨處,就忍不住拔頭髮,同學還嘲笑她,變得有些自卑。
詹仁輝說,女學生曾表示,獨處、無聊或心情煩躁時,比較會拔頭髮,上國中因考試壓力大,「拔得更厲害」,「拔頭髮不但不覺痛,還有一點釋放的感覺」。
詹仁輝表示,拔毛癖是一種衝動控制疾患,患者有強迫性衝動去拔毛,會影響人際關係,通常9歲到13歲時發病,女性是男性兩倍。
常見拔毛區是頭髮,也可能波及睫毛、眉毛、手毛、腳毛或其他體毛,有些病患在睡夢中無意識拔毛,有的甚至吞下毛髮,在胃中形成毛球。拔毛癖也常會伴隨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酗酒或藥物濫用等症狀。
詹仁輝說,一般人對拔毛癖了解不多,患者也會隱藏病情,親友不一定能察覺,到精神科門診時,病情通常已拖很久。
他說,治療拔毛癖,可透過藥物控制、心理治療與認知治療,他要求女孩想拔毛時握緊雙拳、或把手壓在大腿下,並減少獨處,搭配藥物、心理治療以及家屬衛教,協助解決問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_advocacy.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_advocacy.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