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宗教信仰有助心靈平靜?國內研究發現,年約40歲的中年人,常在痛苦時尋求宗教幫助,最常求救的則是佛教徒、基督教徒。
這項調查針對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桃園縣市等地,信仰佛、道、天主教以及基督教信徒進行。透過教會、廟宇、道場及教堂發送問卷,回收4千份,每一宗教各1千份,研究結果被「國際死亡學雜誌」接受。
調查發現,參與佛教活動的信徒,約有5.4%表示,曾因有自我傷害的意念感到痛苦,主動向宗教團體求救;基督教徒則有2.6%。相較之下,道教徒及天主教徒比率較低,約1%左右。
負責研究的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方俊凱分析,求助佛教及基督教者較多,可能是因為這兩種宗教較常舉辦宣教活動,宣揚教義或招募信徒。研究進一步了解,這兩大宗教團體信徒,1%佛教團體成員在參與宗教活動後,不再出現自傷或自殺意念;基督教比率更高,高達4%。
方俊凱說,顯示宗教活動有助心靈平靜。他分析,除了宗教信仰的寄託或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在宗教活動裡的人際互動;較熱中參與宗教活動者,對他人的關心相對稍高。
董氏基金會也曾做過調查,當民眾出現身心症狀或生病時,除了尋求專業協助外,高達63%的人,還會考慮尋求宗教信仰。
雖然研究發現,藉由宗教信仰支持,有助心靈平靜,度過低潮,但方俊凱提醒,憂鬱症患者仍應尋求專業治療,宗教信仰僅能做為輔助。尤其病情較嚴重的患者,甚至連家門都不願跨出,遑論參與宗教活動。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