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賴建翰/慈濟醫院台北分院身心醫學科醫師】
常聽到「恐慌症」這個名詞,許多人誤以為是憂鬱症,其實兩種病症完全不同。
恐慌症常伴隨許多身體症狀,如胸口悶、心跳快、手腳發麻,有些甚至出現電流流經皮膚的麻木感、喘不過氣、頭痛、頭暈、惡心、肚子痛、視力模糊等,似乎從頭到腳都不舒服,由於部分症狀與心肌梗塞、氣喘、中風、偏頭痛及腸胃炎等疾病重覆,許多患者往往去尋求內外科協助。
部分憂鬱症患者也有身心症狀,但恐慌症患者沒有明顯的憂鬱心情、也沒有不恰當的罪惡感,不會有強烈的自殺意念及動作,工作或社交能力受影響的狀況,也比較不明顯。
恐慌症發作可能從幾十分鐘到幾小時,有些患者在發作期間自己好像快要死掉一樣。尤其在擁擠的環境,像是都市區域,恐慌症患者出現比率愈高。
恐慌症是甚麼原因造成?壓力在我們生活中始終存在,部分患者因經濟、感情、事業或家庭的壓力,出現恐慌症。像一旦洪水超過水庫容量,水庫就整個爆發,造成自律神經功能失調。
每個人「水庫」容量都不相同,有人容量大些,可以撐久一些,有人因為容量太小,處於常常容易發作的狀態。所謂「水庫容量」,就是代表我們對於壓力的承受、調適技巧及態度等。對壓力的容忍度愈高,恐慌症就愈不容易上門。
國外報告也指出,可藉由藥物改善壓力認知技巧及承受能力,也就是增加「水庫容量」,防止洪水成災。
除了壓力,腦生理、化學因子及腦功能結構異常,都可能引起恐慌症。化學因子方面,若腦內血清素不足,以致腦部對身體不適的訊號非常敏感,一點點生理變化,就可能導致恐慌症發作;這也暗示,恐慌症患者的腦部生理訊號反應中樞容易被刺激。
抗憂鬱劑可增加恐慌症患者腦部血清素,進而控制患者腦部生理訊號反應中樞,減少對刺激的異常反應,腦部也不會因而過度活化,導致廣泛性腦部異常反應。
至於腦結構方面,一些報告指出,恐慌症病患可能在一些腦部較深層的構造,像「邊緣系統」,有灰質缺損的情況,灰質往往和我們腦中神經元有很大的關聯性,主管腦功能;也有一些報告指出,這類患者也有前腦結構上的問題,而這些結構缺損,可能和恐慌症有關。
恐慌症可從生物、心理、社會,三種層面詮釋病因,生物因素包括了腦及生化因子異常,心理因素和壓力調適及承受度有關,社會因素可能是環境壓力,藥物治療可協助患者調適這些問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