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經濟不景氣、「裁員滾滾」,因為失業問題求助精神科門診的就有5分之1,工作壓力大、擔心被裁員的則高達3分之1到2分之1,精神科醫師提醒,工作絕不是所有的價值,失業者更需要親友的支持、關懷。
書田診所精神科醫師潘怡如說,近來門診因失業、工作壓力大的患者明顯增加,甚至其中有許多家庭主婦、退休人士,因為憂慮家人失業、擔心退休金不夠用,但又難以二度就業而憂鬱,最近新流感疫情,讓更多人擔心錢財損失、焦慮加倍。
失業者往往會出現憂鬱、焦慮或酗酒,也嚴重影響人際、家庭關係,潘怡如說,根據精神科醫學研究指出,失業者的自殺可能性,是非失業者的2到3倍,有研究分析,受1997到98年金融風暴攻擊的亞洲國家,失業率與自殺率皆升高,男性自殺率約上升3到4成,女性則上升了2成。
潘怡如說,亞洲的男性往往認為「養家」是最高價值,因此在失業後,往往受到更大的壓力,又不願意求助。
潘怡如提醒,等待工作之際,需要親友陪伴、聆聽以及彼此關心,讓失業者知道「人不是只有在工作時才有價值」,若出現胸悶、腦袋快爆炸之感、精神無法集中或嚴重失眠時,最好尋求醫療人員協助。
※延伸閱讀》
.全民抗鬱》3種放鬆操 鬱卒不來找
.認識憂鬱》台灣人憂鬱症量表
.全民抗鬱》憂鬱症的迷思
【2009/05/15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